心脑血管疾病
白细胞介素检测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侯振江张宗英
白细胞介素(IL)是由多种细胞产生的,具有广泛性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因子,还是构成机体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中的重要组分,参与机体多系统生理病理过程。本文就IL检测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应用概述如下。
1冠心病
1.1白细胞介素2(IL-2)
IL-2是机体免疫网络中重要的淋巴因子,具有诱导细胞分化增殖,增强细胞毒的作用,能促进自然杀伤细胞活性、诱导干扰素产生及介导肿瘤免疫等功能,其作用有赖于和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的相互影响。IL-2R包括膜表面受体(mIL-2R)和可溶性受体(sIL-2R)两种类型。实验表明,sIL-2R与mIL-2R竞争结合IL-2;sIL-2R可中和活化T细胞周围的IL-2,封闭IL-2/IL-2R调节的重要生物学反应,从而抑制T细胞的增殖,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研究证实,冠心病的发生不仅与血脂紊乱、高血压等因素有关,还与免疫损伤密切相关。急性心肌梗死(AMI)免疫功能研究发现,AMI发病后1~3天,IL-2R显著降低,2周后恢复正常,说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这也可能是AMI急性期易并发感染的因素之一。Blum等报道AMI患者sIL-2R水平明显升高,动态观察显示,在发病的1~7天内,sIL-2R水平逐渐升高。5例猝死者的sIL-2R明显高于非猝死者,且与左室射血分数呈高度负相关。梁绪国等发现AMI患者sIL-2R水平(.76±58.30U/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98±64.98U/ml),且免疫复合物的水平、IgG水平均升高。王彦昌等也证实冠心病患者血清sIL-2R水平高于正常人,且随心功能减退而升高。因此,IL-2和sIL-2R参与了AMI的发病过程,其检测对阐明冠心病免疫发病机理,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均有一定帮助。朱宇清等报道,心肌梗死发病1~3天内IL-2水平(2.50±1.44ng/m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6.61±2.57ng/ml),sIL-2R水平(.42±.42U/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85±58.47U/ml),2周时IL-2水平已显著升高(5.±1.17ng/ml),而SLL-2R水平已显著下降(.7±.24U/ml),P值均0.。研究结果表明,AMI患者不仅有IL-2产生能力缺陷,还存在着IL-2R的表达异常。可见心肌梗死急性期免疫功能低下与sIL-2R的增高密切相关。但AMI患者IL-2产生能力下降和sIL-2R水平增高与发病的因果关系及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0例心绞痛患者sIL-2R水平(.44±55.15U/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Blum等对24例心绞痛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术前1天,术后1周、1个月和2个月进行的sIL-2R动态观察发现,术前sIL-2R升高者,术后可逐渐恢复正常,而术前正常者则术后无明显变化。因此,sIL-2R检测对观察PTCA术后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PTCA疗效有一定价值。
1.2白细胞介素6(IL-6)
IL-6作为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之一,在机体的免疫调节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国外资料]显示,AMI患者IL-6明显升高。其水平与左室射血分数呈高度负相关。2例IL-6显著升高者发生猝死。董波等发现AMI患者发病24小时血清IL-6水平(12.41±3.43U/ml)明显升高,3天时达高峰(19.09±2.92U/ml),以后逐渐呈下降趋势,至1个月时(11.16±2.06U/ml)仍高于正常对照(7.67±2.32U/ml)同时还发现,AMI合并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时,IL-6水平(16.30±3.11U/ml)明显高于无并发症者(10.88±2.23U/ml)。表明IL-6在AMI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判断AMI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一定价值。Miyao等发现,AMI时IL-6的释放曲线呈双相性,在第3、7天各有一峰值,血中浓度升高早于CK-MB。Lente等利用ROC法分析AMI的生化指标后认为,其诊断价值与cTnT、Mb相似,在0~6小时其敏感度为57%~75%。有作者强调IL-6属于急性时相反应物质,特异性不高,只有结合症状才有意义。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IL-6水平(58.86±6.27ng/L),显著高于SAP(38.27±3.21ng/L)和对照组(36.84±3.58ng/L),其含量与心绞痛发作次数呈正相关动态观察发现,在UAP并发AMI前其血清IL-6含量均有明显升高趋势,未并发心梗者IL-6无明显变化。故血清IL-6动态监测有助于判断UAP的病情发展和预后。研究结果表明,IL-6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参与了AMI的缺血损伤。其可能的机制有:(1)IL-6诱导肝产生急性期反应蛋白;(2)IL-6诱导肝产生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增多,促进血栓形成,(3)IL-6促进心肌细胞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1,增加中性粒细胞和心肌细胞的粘附作用,加重心肌细胞的损伤。
1.3白细胞介素8(IL-8)
IL-8是由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等从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诱导产生的,属于一种应激类、多肽类炎性介质,在炎症和免疫反应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动物实验发现,心肌缺血3~4小时后,可在心肌组织中检测到IL-8mRNA,且其表达与心肌损伤程度呈正相关。Kanda等报道AMI在症状出现4.4小时后可测得IL-8峰值,其水平明显升高,且早于心肌酶和肌红蛋白的改变。胜国印等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血浆IL-8(.20±.09p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38.41±28.52pg/ml),与冠脉狭窄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TCA术后血浆IL-8含量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显著,提示IL-8参与冠心病的发病过程,并可作为估计冠脉狭窄程度及病情转归的有价值指标。
2风湿性心脏病(RHD)
RHD是一组全身性结缔组织疾病,其病因与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有关,免疫学改变的重要特征是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障碍,T细胞亚群异常。受链球菌刺激后,IL-2和IL-2R异常表达。Morris等报道RHD患者在风湿活动期IL-2水平明显升高,并持续48周,mIL-2R亦明显升高。表明细胞免疫处于激活状态,IL-2与mIL-2R结合,进一步激活T细胞,促使B细胞产生抗体,加重RHD的病理过程。许逢明等发现,RHD活动期患者血清sIL-2R水平(.67±.78U/ml)明显高于非活动期(.81±.70U/ml)及对照组(.67±.44U/ml),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非活动期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活动期心功能Ⅲ、Ⅳ级者血清sIL-2R水平(.67±.59U/ml)明显高于心功能Ⅰ、Ⅱ级者(.67±.31U/ml),差异有显著性(P0.01),并与血沉呈正相关。提示RHD患者急性期体内存在着强烈的免疫反应。虽然非活动期患者sIL-2R水平较活动期有下降趋势,但仍高于正常对照,说明缓解期仍有部分淋巴细胞处于激活状态,异常的免疫反应还在进行,抗风湿疗程应适当延长。血清中sIL-2R水平与风湿活动和病情有关,可望成为RHD疗效及风湿活动的监测指标之一。
3肺心病
肺心病患者急性发作期IL-2水平明显降低,随病情缓解而升高;且IL-2与慢肺病程有关,病程越长,IL-2越低,可能与慢性感染诱导Ts细胞增多,长期缺血使单核细胞产生IL-1减少、CD4/CD8比值下降等诸多因素有关。肺心病急性发作期sIL-2R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及正常对照,但缓解期sIL-2R仍高于正常。表明肺心病患者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这可能是肺心病易反复出现急性感染发作的原因之一。
4扩张型心肌病(DCM)
Koike等研究表明,DCM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分泌IL-2的能力明显升高,而mIL-2R明显下降,这与PHA刺激的淋巴细胞应答增殖减弱,IL-2反应受抑有关。Alida等报道35例DCM患者血清sIL-2R水平明显升高。董波等进一步研究发现,DCM患者sIL-2R水平明显高于肥厚型心肌病和正常对照,而mLL-2R则明显降低,且sIL-2R水平升高与心功能状态有关,心功能越差,sIL-2R升高越明显。提示IL-2R,尤其sIL-2R在DCM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这可能与sIL-2R阻滞IL-2依赖的免疫功能,引起DCM复杂的免疫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sIL-2R亦是DCM病情加重的因素之一,对估计其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价值。
细胞因子与高血压病患者左室构型的相关性研究
朱健,陈谊,王曹峰,马绍骏,苏海霞
(上海第二医科医院老年病科,上海201)
摘要: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患者细胞因子的变化及与左室构型改变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60例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组)和2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浓度,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其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相对室壁厚度(RWT)分析左室构型改变与细胞因子相关性。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左室不同构型组的血清细胞因子含量明显升高,高血压组中正常构型组与其他构型组的血清细胞因子含量比较也有明显差异,高血压组LVMI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呈正相关,RWT与TNF-α呈正相关。
结论细胞因子的过度激活与高血压病患者左室构型改变密切相关,在心肌重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血压;细胞因子类;心室复建;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研究发现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重构是心血管病事件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细胞因子对心室重构的作用备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hl/23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