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包括心血管疾病在内的血栓与止血性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作为实验室临检的三大常规之一,凝血检测能够为出血与血栓性疾病临床诊疗提供重要依据,其医学价值日益凸显,临床对于凝血检测的质量与效率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日,“凝新聚智赋能未来——华南凝血高峰论坛”在福州隆重举行,线上线下多位业界知名专家齐聚一堂,围绕血栓与止血领域的临床诊疗研究进展与凝血检测新技术等话题进行了分享与探讨。作为本次大会主席,福建医院副院长、福建省检验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欧启水教授谈到:“近年来,我国在血栓与止血性疾病的临床诊疗与实验室凝血检测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经验。此次会议旨在为血栓与止血领域的临床与检验同道搭建更具针对性的沟通交流平台,以期通过分享学术成果、探讨工作中的问题,进一步促进我国血栓与止血性疾病诊疗水平的提升。”

欧启水教授

凝血检测:奠定抗栓药物安全应用基石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我国心血管病的患病人数高达3.3亿;且心血管疾病高居疾病死亡构成的首位,占我国疾病总死亡的44.74%。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周洲教授指出:“我国心血管病的高发与国家的老龄化程度相关。机体的止凝血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随着年龄增长,高龄患者的止凝血系统易出现紊乱,加之药物蓄积增加,导致血栓与止血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

周洲教授

心血管疾病药物种类繁杂,我国每年有逾5万人因心血管药物不良反应而接受紧急治疗,其中有近一半为使用抗栓药物导致的出血。“加强个体化用药有助于提高药物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实验室检测在指导抗栓药物的个体化应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周洲教授指出,“出凝血是一个整体系统,因而我们需通过止凝血初筛检测、血小板检测、凝血因子检测等一系列检测,对凝血有更为整体化的全面认识。”

抗栓治疗药物主要分为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两类。以常用的抗血小板类抗栓药物——氯吡格雷为例,国内外多项研究均表明血小板功能检测和基因检测能够为个体化治疗策略的选择和调整提供有力依据。全新发布的《ESC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指南》同样指出在降阶梯治疗需在血小板功能检测下及CYP2C19基因型指导下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在抗凝药物的应用方面,基因检测及APTT、Anti-Xa、AT等指标可分别为华法林治疗剂量的选择和肝素的监测提供依据与参考。

周洲教授强调:“实验室监测已成为指导抗栓药物安全应用的重要基石。临床应进一步提高对实验室监测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wh/236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