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医体融合与脑健康专委会正式启动。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会长王志江教授、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秘书长赵性泉教授、医体融合与脑健康专委会主任委员王春雪教授、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副秘书长付蓓等协会同仁与专家领导悉数到场,共襄盛会。

成立仪式由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副秘书长付蓓主持。

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会长王志江教授作开场致辞。致辞中,他谈到成立医体融合与脑健康专委会构思已久,是协会顺应社会发展过程中找到的一个切入点。如今,运动、锻炼已成为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仍存在不少问题,大众需要科学的指导、运动方式。

他强调,运动看似只与身体机能有关,但同样牵涉到心理、运动方式、科学引导等实际问题,医体融合是跨学科的引领,与当今最前沿的学科间融合非常契合,非常有意义。协会成立16年以来,在脑血管病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未来也将紧跟国家~年健康发展计划,融汇大家的智慧实现脑血管病防治工作的创新。

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常务理事王春雪教授在现场介绍专委会的筹备过程。谈到专委会成立的意义,她提到,随着人的老化,人的感知能力也会下降。如何能够延长大脑使用的“保质期”,需要科学研究,也需要学习和培训,这也是成立专委会的初心,希望通过不同专业的专家凝聚智慧,从科学的角度,通过行为的改变,让大脑的“保鲜期”更长,让更多人可以更好地体会生活的快乐。

她分享到,大脑的重量占到全身的2%,而大脑需要的血流和营养能量占到全身的20%,巨大的落差就决定了大脑是人类机体最重要的器官,也是全世界最复杂最精密的“仪器”。大脑不仅主管着人类的生命体征,更主管着人类的思维、智力、情绪、行为、睡眠乃至人际关系。大脑功能受到损害,生活质量就会下降,人生甚至也会崩溃,所以用科学的办法保护好大脑非常重要。

全世界有很多非常重要的研究证实了运动对健康的保护作用。《柳叶刀》在年发表的文献谈到,坚持科学的运动7年内,可以让全因死亡风险下降36%。而阿司匹林也只能做到约25%。研究还显示,即使长期不运动的人开始运动,对长寿的益处仍然是非常显着。无论过去的身体活动水平如何,增加活动水平都有助于降低全因死亡风险。

这些研究证明了成立这样一个基于医学加体育的专业学术团体的必要性。今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针对脑健康方面有专门的行动的计划、目标和方案。从国家层面倡导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运用科学的方法减压,重视睡眠健康,培养科学运动的习惯,通过医学和体育的融合促进大脑健康,让人民群众拥有高品质、有尊严的生活,成立专委会也是协会对国家健康政策的积极响应。

石药集团代表牛锋博士首先对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石药集团的大力支持表示最真诚的感谢。他分享到,在前期了解到运动认知风险综合症项目的时候,就觉得这一项目在跨界方面做得非常的好,意义非凡。因为理念比较新颖,在和全国的一些医生沟通时,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个概念,恰恰证明要将这一理念推而广之。

他还提到,“健康中国”提出了“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理念,对于一些未发病的老年人,应该不断鼓励他们加强体育锻炼,推动形成“医体融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健康健身在健康促进、慢病防治和康复的积极作用。对于已经患病的老年人,希望实施慢病防治防控战略,加强国家对于慢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建设。

学术分享环节,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秘书长赵性泉教授与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院副研究员邵永聪博士围绕医体融合带了精彩的阐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yf/21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