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后,天气逐渐寒冷,血管容易收缩,身体循环也跟着慢了下来。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更是大大上升。来听听心脏病学之父的“养心经”。
陈灏珠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心内科教授
心脏病学之父,研究心血管69年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现在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2.9亿,其中冠心病患者万,冠心病中心肌梗死死亡率仍处在整体迅速上升阶段。而首先提出“心肌梗死”病名的正是陈灏珠院士。
年,陈灏珠在中华内科杂志发表论文,在国内首先倡用心肌梗死的病名来命名这一疾病并沿用至今,成为目前我国心脏病学界公认的诊断称谓。
陈灏珠在临床上开展的三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首例”:
●中国第一例埋藏式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置手术;
●中国第一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手术;
●中国第一例血管腔内超声检查;
如今这些都已成为心血管疾病诊治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技术!
总结4条“养心经”▼
1.千万少吃肥肉,多吃鱼肉陈院士喜食鱼虾,即使年轻条件不好时,也对肥肉敬而远之。生活条件改善后,也很少吃红肉。这种食性既受生长环境的影响,也与他秉持的健康理念有关。陈院士出生于香港,从小就顿顿离不了“虾兵蟹将”。
陈院士表示,从健康角度出发,鱼、虾、蟹所含的胆固醇较低,特别是一些海鱼中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能够令血管健康通畅、富有弹性,可减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不过,海产品也不能一概而论都是有益心脏的,像鱿鱼、章鱼、墨鱼、鳗鱼等的胆固醇含量相对就较高,而蟹黄、虾籽也少吃为妙。假如没有条件吃到海鱼,也可用淡水鱼作为替代。
2.心脏最怕你不动,天天走万步规律的运动可以强健心脏。年轻时,当住院医师那会儿,陈院士酷爱打乒乓球,邀上几位同事激战几局,大汗淋漓之后,身心也有畅快之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的繁忙,他不得不放弃往日的爱好,改为更易实行的步行锻炼法,能走路的尽量不坐车,因为多动腿脚也是护心法宝之一,有助于将下肢的静脉血送回心脏。陈院士说,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日行万步也是极好的锻炼方法。
3.生活有规律,从来不熬夜陈院士作息非常规律,每天早晨6点半准时起床,晚上11点按时睡觉。这么多年以来,无论工作多么繁忙,除非抢救病人的需要,陈院士始终坚持做到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午间尽量小憩片刻,以保证下午思维的清晰。
陈院士介绍,中国目前正处在一个慢性病高发的时代,以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为代表的各类慢性病正危害着广大的中老年人群。其中,又以包括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等在内的心血管病患者人群最为庞大。而慢性病的发生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想要拥有一颗健康的心脏,远离冠心病等心血管病的困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爱护心脏,加强预防十分重要。
4.要学会自我调整,减压护心陈院士指出,目前心血管病还有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就是情绪和心理因素——自我压力过大。这个压力,可能来自环境、工作、家庭、社交等各个方面。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各年龄人群承受着不同的压力,孩子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被父母督促上各种辅导班。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各个年龄层次的人们都需要学会自我调适,一方面,按部就班学习和工作,让自己适应社会;另一方面,多参加各种团体活动,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调整心态,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先生说,己工作之余酷爱看书,读医学书籍可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拓宽视野,增强业务能力;读文学作品则能陶冶情操,舒缓情绪,减压护心。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yf/21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