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生(化名)前段时间检查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
CTA显示脑动脉上有一个小鼓包
BRAIN
别看只是一个小小的鼓包,但是在脑动脉上,一旦鼓包破裂就是脑出血,后果不堪设想。那么,到底是不是颅内动脉瘤呢?仅仅凭着CTA的结果还不能做出明确的判断,急需进一步做脑血管造影以明确诊断。生命健康当然是第一位的,但是此时此刻,陈先生还是表示自己有难处,他工作繁忙,顶多只能请一天假,可是,脑血管造影却也不能耽搁,该怎么办呢?
1
经桡动脉造影
住院时间不到24小时
医院神经介入科郑超波副主任医师告诉陈先生,医院已开展桡动脉路径,就是从手上的桡动脉穿刺,经过上肢血管到达颈部血管,这种路径造影无需卧床,患者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都得到显著提高。一般情况下,入院当天就能手术,术后观察数小时即可出院,全部住院时间不到24小时。
近桡动脉穿刺(左)
远桡动脉穿刺(右)
陈先生赶紧预约了手术,入院到手术完成再到出院,一天内完成,“没想到手术这么方便,我一开始还有点担心,一方面担心身体,一方面又害怕影响工作,结果完美解决了,检查的结果也还好,终于可以放心一点。”陈先生说。
郑超波介绍,脑血管造影属于微创手术,将造影导管送入颈部动脉,再在X光下注射造影剂显影脑部血管情况。传统的路径是从大腿根部的股动脉穿刺,向上进入脑血管,但是这种方式术后需要下肢6小时不能活动,卧床24小时后才能下床,容易引起腰酸背痛、腹胀等不适。经桡动脉造影不仅能够让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提升,同时也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让患者完成检查。术后要注意观察穿刺处局部有无出现血肿或者是瘀斑,有无肿胀疼痛、皮肤颜色脉搏等情况。“一般2小时后根据情况松解压力,6小时即可解压。入院——手术——术后观察——出院,24小时内完全可以完成,大大节省了患者的时间成本和费用成本。”郑超波说。
2
另辟蹊径抵达“目标”
王大伯右侧肢体偏瘫、意识模糊被送入医院急诊,检查发现左侧颈内动脉闭塞。医院脑科中心主任助理(副科级)、神经介入科王明副主任医师根据王大伯的情况,脑海里有了一套治疗方法:按照诊疗常规进行溶栓桥接脑动脉取栓。
一般情况下,是在患者的股动脉处开一个小口子,这也是“生命通道”。时间就是生命,王明立即准备为患者手术,然而,术中,却发现王大伯的股动脉是闭塞的!此刻,最需要的是临时决断的能力和丰富的经验,王明当机立断采用了肱动脉入路为王大伯进行了手术,手术成功,患者的血栓被顺利取出,后续肌力恢复。
术中,看见患者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和左侧大脑中动脉均闭塞,属于比较复杂的血管闭塞类型。
由于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取栓导管无法直接通过,只能先用微导丝通过,球囊扩张颈内动脉起始部后再让导管通过。取栓导管通过后造影证实了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
左侧大脑中动脉予支架取栓,血流恢复通畅。
但是颈内动脉起始部仍有狭窄,不得不再放入一个支架支撑一下。
↑取出的血栓和伤口包扎
术后第三天,肌力较术前改善,目前进一步康复治疗中。
王明表示,这样的手术经历对于一个神经介入科医生来说是“常态”,“手术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惟一的宗旨就是为患者服务,最大可能救治患者,无论经股动脉还是经桡动脉手术我们均有丰富的经验,但具体每位患者采用何种手术路径进行介入治疗,还需要综合评估病变性质、患者血管条件、疾病史等等,不能一概而定。”
医院脑科中心神经介入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吴炯主任医师表示,如果说脑动脉闭塞脑卒中是健康的杀手,脑动脉取栓就是守护大脑的利器,股动脉通路是最常用的手术路径,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股动脉闭塞、主动脉弓夹层、3型弓血管非常扭曲等情况下,股动脉入路有时会非常困难,这时选择其他路径——如上肢的肱动脉或桡动脉,或者直接颈动脉穿刺取栓——都是合理的方案。并且上肢的肱动脉或桡动脉通路,相比股动脉通路来说,患者术后舒适性更佳。但无论何种手术路径都需要以安全、方便为原则,综合考虑患者情况而定。
3
专家领衔
实现脑血管疾病个体化精准诊疗
医院神经介入科团队在医院副院长万曙教授带领下,熟练掌握了各种路径的介入手术方案,凭借准确的判断、精湛的技术、致力于实现脑血管疾病的个体化精准治疗,力求安全快捷地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日间病房的开启,也大大方便了有需求的患者。
以患者的需要为中心,提供安全、快捷、经济的诊疗方案是神经介入科一直努力的方向。目前神经介入科每日均有专家门诊坐诊,此外在周五和周六专门开设了脑血管病专科门诊和脑血管病随访门诊,由科室资深专家医师坐诊,为患者健康全力以赴!
编辑:婷审核:婧
来源:神经介入科
采写:宣传统战部吴婧
本文为医院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yf/25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