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陈立夫先生患糖尿病50余年,活到了岁。二十二岁这么年轻,身体素质相对也好,保持乐观心态,注意控制血糖,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就没问题。

  糖尿病不是对患者寿命的最大威胁,而是它的并发症,只要病情获得满意控制,使其不发生并发症或者保持在轻度水平,就可以享受与非糖尿病者基本相同的寿命。

  糖尿病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1型糖尿病,是由免疫或特发性因素引起β细胞功能的完全缺陷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往往是遗传性的,好发于儿童、青少年。

  2)2型糖尿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转变为以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与肥胖症、血脂异常、高血压等疾病同时或先后发生,好发于成人,且常见于肥胖人群。

  3)特殊类型糖尿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内分泌因素、毒物、基因等。

  4)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间发生的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孕前或已患糖尿病的病人称为糖尿病合并妊娠。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中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糖尿病的记载,当时称为“消渴”“肺消”“鬲消”“热中”等,认为多发生于上层社会,是过食膏粱厚味引起,历代医家在不断临床实践中归纳“消渴”的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不足、劳欲过度。

  一、饮食不节

   比如暴饮暴食,每天大鱼大肉、快餐食品、宵夜或者奶茶可乐等甜饮料会导致脾胃的负担过重,脾胃为了消化食物每天超负荷工作,日久就会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脾胃在中医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被认为是后天之本,是用来吸收饮食中的精华并且运行于全身的,一旦脾胃受损,运化功能就会减弱,吸收的物质不能为人体所有,而滞留在血液中导致血糖增高,同时随尿液排出体外,导致尿糖增高。

  二、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

  如郁怒,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患者常常会茶不思饭不香,中医认为时间久了会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

  三、先天不足,或房劳过度

  会导致肾阴亏损,则虚火内生,上可影响心肺导致烦渴多饮;中会影响脾胃导致胃热多食;久病及肾,肾气受损还会出现多尿等,故肾与“消渴”的发生甚为密切。

  糖尿病容易引起三大类并发症:急性并发症、感染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把血糖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很重要,能够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具体做法:

  1、定期体检做各项指标的检查

  现在生活质量提高了,定期体检身体各项指标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了,这里说的体检不单纯指糖尿病各方面的检查,而是全身的一个体检。如果其他方面出了问题同样会形成糖尿病合并症。所以检查一定要全面。医生也会根据患者年龄与病史给出相应的体检项目。

  2、一定要控好血糖

  想不出现糖尿病并发症前提必须是控制好血糖,如何控制好血糖这里就不陈述了,不管是饮食还是运动还是怎么样,你必须得把血糖控制达标。

  3、身体不要出现炎症

  不要小看一次上火发炎,对于正常人的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年龄大的糖尿病患者就必须要重视了。炎症可以引起比较麻烦的交叉感染,引发其他身体的不适。

  4、食用更健康的油,杜绝脂肪

  建议糖尿病人不要再吃普通的大豆油,玉米油这些了,对心脑血管没什么好处,换成橄榄油,亚麻籽油更健康些,并且对心脑血管起到保护的作用。另外一定不要吃含脂肪的食物。

  5、一定要限盐

  一天最多5克盐有高血压的一天最多3克盐,必须要清楚限盐的严重性,摄入盐过多会造成动脉硬化加上血压不稳,对血管的破坏性是很大的,绝对要重视。

  6、每年中医调理2-3月

  这个观点只是个人意见,有的反对,有的支持,简单讲一下就是,中医的调节是全身的一种气血中和,对糖尿病身体的抗病机能有很大的好处,这里就不多说了。

  7、尽量通过饮食运动减少药物

  如果能通过饮食与运动配合少量药物达到血糖的稳定那是最好不过的了,这样可以避开药物的一些副作用。

  8、防治高血压

  以说高血糖和高血压是狼狈为奸,主要是对心脑血管方面的影响很大,也是最严重的。没高血压的患者一定要防止出现高血压,有高血压的一定要稳定好血压,避免血压波动。

  9、严控血脂异常

  血脂和血糖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血脂高了,血糖必定不会正常,血脂好了,血糖控制起来就相对容易的多。高血脂和高血压一样都会对心脑血管方面造成严重影响。一定要重视。血脂的正常也是控制好血糖的一个前提条件。

  10、营养一定要均衡

  大家都知道,缺少维生素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小毛病,比如缺少维生素A可能就会出现眼干、眼涩,补充上就会有好转。整个身体也一样会需要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糖尿病患者的消化吸收系统比正常人要差些,更应该及时的全方面的补充营养。

  11、调整好治病的心态

  治病最重要的是心态,有的人一看需要这么多的注意太麻烦了,或许会放弃,这种心态是不对的,你应该明白这是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你更应该明白,这些个麻烦的事情其实也是所有人应该做到的。只不过糖尿病人提前做到了,提前做到了就能够更早的享受健康。

#糖尿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yf/25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