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升高1℃
心脑血管病患者增17.3%!
高温天气,心脑血管病飙升的原因,“高温、高湿、高热”的“三伏天”
地面煎蛋、温度计爆表、“火炉”城市不断洗牌……
为什么在三伏天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会飙升呢?
原因一
三伏酷暑,人体新陈代谢会显著加快,身体为了散热,会使体表的血管扩张,更多的血液循环到体表,心脏等脏器的供血就会相对减少。
原因二
高温天气,容易引起人体内循环紊乱,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冠状动脉收缩,从而增加了心脏的负担。
原因三
夏天出汗多,人体的水分通过汗液大量蒸发,造成血液黏稠度增高,容易出现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引发心肌梗死。
原因四
天气炎热,人的心情也容易烦躁,紧张,加上天气燥热,睡眠质量下降,容易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脏的耗氧量增加,万一再有过度劳累等因素,发病危险就更大了。
防暑降温小提示
切勿“快速冷却”;及时补充水分;饮食不要太过清淡;温水冲澡凉快又健康备一些消暑药物
夏季高温容易中暑,所以最好备一些常用的消暑药物,以防不时之需。藿香正气水、金银花露、十滴水、丹仁以及风油精等都是常用消暑药。
中暑是指高温或烈日暴晒引起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以高热、皮肤干燥、无汗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等。其中热射病死亡率达70%。
如果出现以上中暑症状,须及时实施降温措施、补充水分、按摩、服用防暑药物,必要时可就医。
容易中暑人群:户外工作者、老人、儿童、孕妇、体虚、缺乏运动的久坐人群、肥胖症、高血压患者。
来源:创意青海
热射病是什么?
它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因为持续闷热会使人的皮肤散热功能下降,而且红外线和紫外线可穿透皮肤直达肌内深层,体内热量不能发散,此时热量集聚在脏器及肌肉组织,引起皮肤干燥、肌肉温度升高、导致汗出不来,进而伤害到中枢神经。继而影响全身各器官组织的功能,患者出现局部肌肉痉挛、高热、无汗、口干、昏迷、血压升高、咳嗽、哮喘、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等现象,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在高温条件下进行体力活动或非体力活动都可能引发这种严重中暑。如得不到及时妥善的救治,死亡率高达40%至50%。
热射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摘录
1概述
热射病(heatstroke,HS)即重症中暑,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导致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C,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如谵妄、惊厥、昏迷)等多器官系统损伤的严重临床综合征。
劳力型热射病(exertionalheatstroke,EHS)是由于在高温高湿环境中高强度体力运动导致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C,伴有意识障碍、横纹肌溶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肝损害、急性肾损害等多器官多系统损伤的极其严重的临床综合征。EHS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其特点为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病死率高达50%以上。常见于夏季剧烈运动的健康青年人,尤其是在夏季参训的官兵和运动员。一旦怀疑参训官兵发生EHS,医院治疗。
热适应(heatadaptation)是指长期在热环境中生活人群的热耐受能力比短期进入热环境人员明显增强的生物学现象,是经过若干代的适应作用,对热气候建立起来的稳定的协调关系。热适应不仅限于生理功能方面,在机体外形、器官结构方面也有相应的变化,具有稳固的基因基础,具备可遗传的特点,因此又称生物性热适应。
习服(acclimatization)是训练与运动生理学范畴的重要概念,指人员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状态。
热习服(heatacclimatization)是后天获得的、机体对热环境刺激的保护性生理反应,又称获得性热适应或生理性热适应。热习服具有可产生、可加强、可脱失的特点。热习服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与医学监测下,使有关人员对热环境达到更为适应状态的过程。
脱习服(deacclimatization)是指一旦热刺激作用停止,热耐受能力会逐渐减弱,恢复到习服前水平。
2热射病流行病学特点
2.1热射病发病特点热射病发病与3个环境因素密切相关:高温、高湿、无风环境。
中暑的气象阈值:日平均气温30°C或相对湿度73%。当气温和湿度条件同时存在时,中暑发生率明显增加;日最高气温≥37°C时中暑人数急剧增加。
3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表现,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其中重症中暑又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劳力型热射病和经典型热射病)。
3.1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降温,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3.2轻症中暑除上述症状外,体温往往在38°C以上,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平躺解衣,降温,补充水和盐分,可于数小时内恢复。
3.3重症中暑
3.3.1热痉挛是一种短暂、间歇发作的肌肉痉挛,可能与钠盐丢失相关。热痉挛常发生于初次进入高温环境工作,或运动量过大时,大量出汗且仅补水者。
临床表现:于训练中或训练后出现短暂性、间歇发作的肌肉抽动。热痉挛有时易与热衰竭时过度通气致手足抽搐相混淆,后者常出现手足痉挛和四肢末端及口周麻木。
救治原则: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平卧,补充盐水或饮用电解质溶液可迅速缓解热痉挛症状。轻症者可口服补液盐,脱水者应静脉输注生理盐水(0.9%NaCI溶液),并做好积极转运准备。
3.3.2热衰竭指热应激后以血容量不足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严重热应激情况下,体液、体钠丢失过多,水电解质紊乱,但无明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
临床表现:多汗、疲劳、乏力、眩晕、头痛、判断力下降、恶心和呕吐,有时可表现出肌肉痉挛、体位性眩晕和晕厥。体温升高,无明显神经系统损伤表现。热衰竭如得不到及时诊治,可发展为热射病。医院救治。
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比积增高,高钠血症,轻度氮质血症,肝功能异常,肌酸激酶增高。
救治原则:①迅速降温;②当血容量严重减少、电解质紊乱时需静脉输液。如果血压随体位波动,应继续补充生理盐水直到血流动力学稳定。其余失液量可在48h内缓慢补充,过快纠正高钠血症可引起脑水肿,导致意识障碍或癫痫发作。
3.3.3热射病热射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高热、无汗、昏迷。发病原因不同,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
3.3.3.1劳力型热射病见于健康年轻人(如参加训练的官兵),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高强度训练或从事重体力劳动一段时间后忽感全身不适,发热、头痛、头晕、反应迟钝,或忽然晕倒、神志不清,伴恶心、呕吐、呼吸急促等,继而体温迅速升高达40°C以上,出现谵妄、嗜睡和昏迷。皮肤干热,面色潮红或苍白,开始大汗、冷汗,继而无汗,心动过速、休克等。劳力型热射病在热射病基础上伴有严重的横纹肌溶解,故急性肾衰竭、急性肝损害、DIC出现早,在发病后十几小时甚至几小时即可出现,病情恶化快,病死率极高。
劳力型热射病器官功能受损的表现:
(1)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早期即可出现严重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特征为躁动、谵妄和昏迷。还可出现其他神经学异常表现,包括行为怪异、角弓反张、幻觉、去大脑强直、小脑功能障碍等。
(2)凝血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皮肤淤斑、穿刺点出血及淤斑、结膜出血、黑便、血便、咯血、血尿、心肌出血、颅内出血等。合并DIC提示预后不良。
(3)肝功能损害。重度肝损害是劳力型热射病的一个固有特征。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在发病后迅速升高,第3-4天达峰值,之后逐渐下降,而胆红素的升高相对滞后,通常在热射病发病后24~72h开始升高。
(4)肾功能损害。多与横纹肌溶解有关。表现为少尿、无尿,尿色深,为浓茶色或酱油色尿。25%~30%的劳力型热射病患者和5%的经典型热射病患者出现急性少尿型肾衰竭。
(5)呼吸功能不全。早期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口唇发绀等,可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6)急性胃肠功能损害。腹痛、腹泻、水样便、消化道出血较常见。
(7)心血管功能不全。低血容量性休克,表现为低血压,心动过速(心率大于次/min)、心律失常等。
(8)横纹肌溶解。表现为肌肉酸痛、僵硬,肌无力、茶色尿,酱油尿,后期可出现肌肿胀、骨筋膜室综合征。
3.3.3.2经典型热射病见于年老、体弱和有慢性疾病的患者,一般为逐渐起病。前驱症状不易发现,1-2d后症状加重,出现神志模糊、谵妄、昏迷等,或有大小便失禁,体温高,可达40~42°C,可有心衰、肾衰等表现。
劳力型热射病与经典型热射病的特征见表1。
4实验室检查
5诊断
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进行高强度运动,并出现以下临床表现者:①严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表现(如昏迷、抽搐、精神错乱);②核心温度高于40°C;③皮肤温度升高和(或)持续出汗;④肝转氨酶明显升高;⑤血小板明显下降,并很快出现DIC;⑥肌无力、肌痛、茶色尿;⑦CK大于5倍正常值。
6治疗
早期有效治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有效治疗的关键点一是迅速降低核心温度,二是血液净化,三是防治DIC。具体救治措施为“九早一禁”,即早降温、早扩容、早血液净化、早镇静、早气管插管、早纠正凝血功能紊乱、早抗感染、早肠内营养、早免疫调理,在凝血功能紊乱期禁止手术。
6.1降温快速降温是治疗的首要措施,病死率与体温过高及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如果降温延迟,死亡率明显增加。当患者脱离高温环境后立即开始降温,并持续监测体温。降温目标:使核心体温在10-40min内迅速降至39°C以下,2h降至38.5°C以下。
6.1.1现场降温①迅速脱离高温高湿环境,转移至通风阴凉处,将患者平卧并去除全身衣物;②用凉水喷洒或用湿毛巾擦拭全身;③扇风,加快蒸发、对流散热;④持续监测体温。
7预后
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①高热持续时间;②降温速度;③机体损伤程度:包括严重凝血功能紊乱、急性肾衰竭、代谢性酸中毒、CK升高>U/L,肝酶升高U/L。兼具上述2个或2个以上因素者病死率明显增加。④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昏迷及昏迷持续时间。尽管给予快速降温治疗,仍有个别热射病痊愈患者留有永久性的神经精神后遗症。
8预防
热习服的实施热习服训练是一项行之有效的防暑措施,这个过程需要10-14d。寒区、温区部队进驻热区,或热区部队每年夏初进行高强度训练之前,应组织部队进行热习服训练。
编辑:伊万
??:渗透性髓鞘溶解综合征OMS--李真
??:漫画
甲状腺及其江湖
??:第24群成立!
??:游戏成瘾病
被世卫组织WHO列入精神疾病
??:阿司匹林
??:脑动脉供血图谱
解剖地形图--李曼菲
??: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
??:走心科普
舌尖上的药品常识
??:叶酸叶酸
科普有责助力传播
??:一氧化碳(CO)中毒,隐形杀手,家破人亡
??:(科普综述,密集恐怖者慎入)囊虫病--孙葳
??:年龄、血压对照表
??:(科普)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简史
??:(科普*漫画)打呼噜是一种病,后附《基层版指南》
??:(科普)糖尿病--漫画版
??:重视
第四高--同型半胱氨酸Hcy
??:医生看“假”病,还有这事儿!
??:脑动脉供血图谱
解剖地形图--李曼菲
??:公布
哪些是中国罕见病?
??:斑块,还是颈部的,怎么办?
中国指南(摘要)
??:如何进李神经会诊中心群?
??:公布
哪些是中国罕见病?
??:神经疾病
??:克雅病CJD诊断标准及一例报告--周铁柱、李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zz/21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