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美莫司乳膏白癜风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321518.html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多年前口碑票房双丰收的《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这个来自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垄断药如何牟利,被病痛折磨的人们在垄断药面前又是如何的卑微。然而电影仅仅是冰山一角,现实中,这种情况仍然在真实发生着。

虽然我国通过医保改革,已经令不少疾病不再因为经济原因而无药可医,然而,对某些有且仅有一间药厂制造的垄断药,依然掐住不少病人的脖子。

比如往下提到的巴曲酶注射液,它就是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垄断药,然而却被某些药企当成利益的筹码,在资本的“游戏桌”上玩得风生水起,让无数患者的生命仿如草芥般贫贱。

先声药业董事长任晋生

当制药原料成为谈判筹码,会发生什么?

巴曲酶注射液是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特效药物。急性脑梗死咱们都知道,发作起来是可能致死的。近些年来,猝死病例时有发生,其中大多数都是因为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随着现代人生活习惯的改变,现在因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甚至已经比癌症多了。

病情危重而且发病急,这就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及其家属,在发病时大多是不会在乎医治费用如何高昂,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如何让患者能够活下去。这也导致了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药物利润更为丰厚。

而这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巴曲酶注射液,全球仅有一家名叫托毕西的药企生产,也就是说,它被这个药企“垄断”了。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特效药,兼垄断药的生产企业,你能想象得到托毕西每个月能获取多少暴利吗?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它竟然也在年6月被迫陷入了停产的困境。说来原因也可笑——它的原材料被人垄断了!可谓是一山还有一山高。

而垄断它的原材料的不是别人,正是文章开头提到的药企——先声药业。

最可恨的是,先声药业把巴曲酶注射液的唯一原料药的独家供应权拿到手里,但却不给其供货,以自用不够为由拒绝供应。但事实上,先声药业对其应用很少,实际需要用到的产品尚处于研究阶段,即便是顺利推进,投产上市也需2-5年时间。

表面上看,我们好像会发出疑问:为什么先声药业要把自己生意给作没了?

但实际上,先声药业是希望靠着这次操作,用并购的方式,把这种垄断药收入囊中,是一个“放长线钓大鱼”的思路。

此前,先声药业已经多次以收购的方式扩大企业版图,“买买买”已是常规操作,甚至早于几年前,先声药业就曾经尝试对托毕西作出收购,只是当时出于种种原因,不了了之。

这次,深知垄断药利润丰厚的先声药业依旧没有放弃,反而采用“曲线救国”的方式:既然你托毕西不愿意委身给我,那我就把你巴曲酶注射液的原材料独家代理权收入囊中,到时候你想不屈服都不行。

托毕西没想到自己此前的不愿意委身的“敌人”,竟然对自己“执念”如此之深,同时也在后悔为何当初不把原材料的独家代理权抢先一步收到手里,但一切为时已晚。此刻它就算再如何坐拥一条河流,也对在上游直接把河给“截了”的先声药业毫无办法。

垄断原料药的暴利

很多人知道垄断意味着暴利,幸亏我国在保障民生的水、电等供应都是由国家主导的,所以普通人感受不到垄断的暴利程度。

所以,我们不妨来将它数据化,看看有多恐怖:

先声药业后来收到1亿元的处罚通知,却没有丝毫悔意,反而在向投资者发布的公开信中表示,这种处罚对公司影响甚微。当然影响甚微了,因为1亿元仅占其年度销售额50.亿元的2%,对它来说,只不过是牙缝中的一块肉罢了!

再讲一个例子,前段时间,中国各大有潜力的“首富”在疫情打击下纷纷退休,反而是其貌不扬的农夫山泉的创始人钟睒睒凭借着亿的身家,毫无疑问地坐到了中国首富的位置上。

然而,钟睒睒并不是靠着农夫山泉赢得首富之位,而是靠着其另一个商业武器——万泰生物。万泰生物,正是首个国产HPV疫苗“馨可宁”的生产商。

HPV疫苗是预防宫颈癌的唯一方法,在此之前国内在这一块是空缺的,万泰生物的“馨可宁”填补了国内市场中的巨大空缺,独门生意,加上社会上女性对宫颈癌方面的认知大大提升,不少年轻人对自身健康的需求在疫情的刺激下更是空前高涨,卖方市场下,四舍五入也算是半个“垄断药”了。

HPV疫苗

今天垄断的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巴曲酶、是预防宫颈癌的HPV疫苗,明天指不定就是胃药、感冒药,或者是更多的救命药呢?这样的未来,怎能不让人觉得毛骨悚然?

国家为了改善民生,推出政策

在疫情下,经济停摆,民众收入也受到很大的影响。衣食住行中,吃的穿的用的可以节省,但如果碰上疾病,我们却不得不为其掏空家当,因为这已经直接影响到性命了。

国家为了改善民生,在医药方面也推行了医疗行业的大幅度改革,在药品方面,年11月启动的“4+7”药品集采试点工作,推行药品降价新政,目标直指老百姓“看病贵”顽疾。

新政施行后,部分常用药的价格的确是下调了不少。以笔者身边一个朋友为例,其刚确诊患上恶性肿瘤,除了需要手术把肿瘤切除外,后续还需要四期化疗,医院手术加治疗,自费仅不到1.7万元,大大减轻了患者的负担。

而面对医药行业垄断造成的常用药品高价和不合理现象,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局也毫不姑息,重拳出击。

根据原料药领域公开的行政处罚案件,自年第一起原料药垄断案以来,反垄断执法机构已办结16起原料药垄断案件,处罚28家企业。根据近两年的执法情况来看,案件数量达到往年之最、处罚力度也有明显升级。

除了执法机构重拳整治,年11月,国家启动医保集采。时至今日,医保集采已完成六批,也带来了医药产品的大幅降价,让民众受惠颇深。

“医保集采”就是集中采购,把公立医疗机构对医药产品的需求汇总在一起,然后由政府牵头,向药企采购。这样做一是直接把“订单”做大了,凭借大订单的庞大数量倒逼药企降价;二是可以分摊采购成本,不需要每个企业独立招标了,政府和企业可以大大地节省了招标涉及到的各项成本。

可以说,国家在解决患者用药难、用药贵问题上已经初见成效,也对医药产业发展产生积极的“鲶鱼效应”。虽然偶有垄断药的问题,但改革毕竟是不可能一步登天的,在国家持续改善民生的政策方针下,我们需要相信未来,垄断药必将不再是一个热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hl/26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