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何丽娜通讯员朱韵熙雨雪一来,杭州瞬间从“暖冬”切换到“湿冷”模式。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时光。医院,心梗、中风等心脑血管意外攀升。如何才能有效防治这危害国人健康的第一大疾病?“医院的基层医生是心脑血管病防治的主力军,特别是距离百姓最近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医务室,可谓是心脑血管病防治的毛细血管。”12月3日,在第十二届杭州运河心血管病会议上,医院院长、杭州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拱墅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协会会长张邢炜教授在解读最新版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时感叹道。医院的大专家,张邢炜教授抢救过无数突发心血管意外的患者,虽然救治成功率在不断上升,但年富力强的家庭支柱一夜垮塌的悲剧也并不少见。于是,他一直在思考如何从根源上减少此类悲剧的发生,并医院的心脑血管病防治,让社区医生、病人和家属也认识并能识别疾病,才能真正打通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最后一公里”。张邢炜教授表示,杭州市拱墅区心脑血管病防治协会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基于紧密型医联体的城市心脑血管病防治“拱墅模式”探索也由此开始。早在10年前,张邢炜教授便医院教授、前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主任委员、医院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霍勇教授联手制定过一版《社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历时一年多的时间,我们走访了许多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也到过一些偏远的乡镇卫生院及村医务室,也切切实实感受到医院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上存在的巨大差异,最终将几百页的指南缩减至薄薄的两页纸。”张邢炜教授坦言,基层医务人员缺乏,尤其是在山区海岛的农村,帮他们总结出最实用的“干货”能大大提高心脑血管病防治工作的效率和效益。另外,基层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病人的科普教育等都是心脑血管病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张邢炜教授说,在原有城市心脑血管病防治“拱墅模式”建设的同时,接下来他们也将在农村心脑血管病防治上“下功夫”。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hl/264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