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全国已开启"冰冻模式",心脑血管病又将面临一次严峻的考验。由于早晚温差大,人的心脏负荷加重,易造成脑部缺血,冬季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期,大家要加强预防,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等基础病的老年人。
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和危害人们若感到胸痛、憋气或是头晕、麻木等,这些都是人体对天气变化的一系列“应急反应”,很正常。但如果突然出现讲话含糊不清、上肢无法向上举、走路不稳症状,都有可能是急性脑中风发作的征兆。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那些对环境温度变化耐受性较差的人或是原本就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这种反应很可能使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出现缺氧、缺血的症状,以至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甚至导致死亡。
所以当出现气短、乏力、胸闷等症状,医院就诊,调整治疗方案,谨防气温骤降引发脑中风等意外。
那么,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怎么做才能平安过冬呢?做好以下几点很重要。
按时服药气温骤降很容易引起人体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从而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同时寒冷让交感神经变得兴奋,局部的血小板凝血功能增强,血小板易粘附在血管堵塞的地方,形成血栓,诱发心肌梗死。若连续两三天出现头胀胸闷等症状,需要服用降压药和抗血小板的药物进行调整。
适量运动为了预防心脏病,需经常运动锻炼。专家建议大家每周坚持运动5次,每次运动45~60分钟,使心率提高到每分钟次左右,避免猛烈运动。
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已不适宜跑步、篮球、足球等竞技类的运动项目,应选择舒缓的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对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更应如此。运动锻炼要量力而行,不要过于疲劳,一旦运动过度,交感神经变得特别兴奋,会出现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调节心情冬季心脑血管疾病高发,还与人的心理状况也有很大关系。由于气候和温度的变化,很多人容易在冬季产生抑郁情绪。心情不畅,心理压力过大、过度劳累等都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所以要避免情绪大起大落。研究表明,心脏和血管对情绪反应最为敏感,过于兴奋或生闷气都会导致血压波动,诱发疾病。
注意饮食在饮食上不要吃得太油,饭菜宜清淡,多吃些蔬菜和瓜果。多吃豆制品;大豆里面富含多种人体所必须的磷脂,常吃豆腐、豆芽、豆腐干、豆油等豆制品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定期检查定期做身体检查,监测血压、血脂、血糖浓度。老年人应每年做体检一次,并要对血压、血脂、血糖进行监测。调整用药量,避免血压反复波动。一旦出现胸闷、气急、咳嗽、头痛、头晕等症状,要及时就诊。
注意:晨练不宜太早专家建议,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晨练时间最好推迟到太阳升起以后(上午9~10点),这样可减少寒冷对人体的刺激。此外,心血管疾病患者外出时除了随身携带每天服用的药物外,麝香保心丸、硝酸甘油等急救药最好也带上,一旦发现身体不适,就立即服用,切勿延误病情。
(来源:长沙发布综合人民网健康、凤林科普
作者:医院心血管病专家江凤林编辑:云丹校对:邓佳莹)
赞赏
长按北京最好的医院治疗白癜风北京哪间医院看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jc/18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