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学术会议(CDS)于厦门隆重举行,在本次大会上,来自中医院的顾东风院士以“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病风险和个体化防治”为主题进行了精彩演讲,小编整理如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jc/20905.html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我国心血管疾病形势严峻
1.心血管疾病现状心脑血管病是我国居民死亡和造成疾病负担的首要病因,年我国因冠心病死亡人数达万,因脑卒中死亡达万人,并且与心血管病住院及治疗相关的医疗费用激增,数据显示仅年一年,我国心血管住院总费用就超过了亿,相比年增长13%。图-年中国疾病谱伤残调整寿命年变化图年中国心脑血管疾病分省标化死亡率分布地图显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北方地区、青藏高原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其中西藏最高(.8例/10万人);东南沿海地区、四川地区较低,其中香港为全国最低(.2例/10万人)。图2年中国心脑血管疾病分省标化死亡率分布图2.需加强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管理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吸烟(主动/被动)、有害饮酒、缺乏锻炼等。从数据统计来看,我国人群对危险因素的控制不尽如人意,其中高血压患病率逐年增加(为5.1%,年为23.2%),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加(为0.8%,年为10.9%),血脂异常的比例高(40.4%),肥胖人数快速增加(年为万,年为万),主动及被动吸烟比例高(男性中52.9%、女性中2.4%有主动吸烟习惯;被动吸烟比例更是高达72.4%),饮酒者中有害饮酒率为9.3%,经常锻炼人群仅占比18.7%。据-年35-84岁中国成人脑卒中和冠心病事件预测数据,即使危险因素流行维持现状,人口增长、老龄化也将造成心血管病发病率持续增长。3.糖尿病加重心血管疾病负担有关中国人群的研究显示,糖尿病会显著增加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发病风险,并且空腹血糖受损也可能与ASCVD发病风险增加有关。此外糖尿病还会增加脑卒中和冠心病的发病风险,而对于冠心病的危害要高于脑卒中。推行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促进精准预防和管理
在这样严峻的局势下,进行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促进精准预防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风险评估是在个体水平开展心血管病防控的基础,《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强调要采用适于国人的风险评估模型,并且注重保持多种健康生活方式,促进主动健康理念的推广。中国人群ASCVD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开发:China-PAR队列研究总样本量12.7万人,最长随访23年,在纳入年龄、血压、吸烟等传统因素基础上,创新性纳入了地域、腰围、心血管病家族史等变量,推出了适用于中国人的风险评估模型,经证实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效果优于欧美。上述研究总结出了7项心血管健康(CVH)指标,包括空腹血糖、总胆固醇、血压、吸烟、健康膳食评分、体质指数及体力活动,并且发现62.1%的ASCVD发病与未达到7个理想CVH指标有关,而仅保持理想血压这一项,就能减少44.1%的ASCVD发病,并且达到理想CVH指标的数量越多,ASCVD发生风险就越低。顾东风院士指出,普及并加强理想CVH指标的宣传教育,对营造和促进健康的社会环境非常重要。图37项心血管健康管理目标“健康中国行动(-年)”——改善人民健康之大计
年10月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年7月18日,“健康中国行动”正式启动,“行动”为健康中国战略绘就了“路线图”,对实施心血管疾病预防、糖尿病防治进行专题部署,在组织实施的3大类15项专项行动中,其中的11项与心脑血管病防控密切相关。表1专项行动及目标1.明确糖尿病防治目标及对应举措防治目标:明确提出糖尿病知晓率、规范化管理率目标,要求治疗率、控制率、并发症筛查率稳步提高。要求年糖尿病的知晓率由年的36.1%上升至50%,而年的目标为60%。年糖尿病的规范化管理率由年的50%上升至60%,年的目标为70%。对应举措:对糖尿病患者提供规范的健康管理服务,落实分级诊疗技术规范,对患者自我监测血糖和健康管理进行指导,促进糖尿病筛查的标准化,对高危人群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推进“互联网+公共卫生”,创新糖尿病健康管理手段。2.明确心血管疾病防治目标及应对举措防治目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由年的.4例/10万人(农村)、.8例/10万人(农村)降低至年的.7例/10万人,年的目标为.7例/10万人。对应举措:引导居民学习掌握心肺复苏等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对高危人群和患者开展生活方式指导。全面落实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加强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的规范管理,提高院前急救、应急处置能力。小结
顾东风院士总结到,我国心血管病流行趋势依然严峻,“健康中国行动”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具体途径,心血管风险评估是个体化预防心血管病的重要环节,保持理想的心血管健康指标具有重要的防治意义,心血管全基因组风险评估与传统风险评估结合将促进个体化精准预防和管理。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jc/20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