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小血管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起病隐袭(发病时症状不明显),进展缓慢,部分可以急性发作,引起临床症状,但是脑小血管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造成临床上诊断比较困难,治疗比较混乱。医院神经康复科主任巫嘉陵介绍,近年研究发现,脑小血管病是老龄人群中认知障碍、吞咽呛咳和跌倒的重要原因。为了提高人们对脑小血管病病因、临床症状、诊断和治疗等各方面的认识,今天为大家介绍脑小血管病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脑小血管病

脑小血管病是指病理改变主要累及颅内小血管的一组疾病,主要累及的血管为小动脉、远端分支、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脑小血管病约占全部脑血管病的20-30%,其无论从病因、发病机制、影像学和临床表现来说都是一种综合征(异质性疾病),是一种随年龄增大,呈现严重程度逐渐进展的血管病理改变。

在我国,脑小血管病病变所引起的腔隙性梗死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5%以上,在60-70岁的人群中,87%存在皮质下白质病变,68%存在脑室周围白质改变。而在80-90岁的人群中,%存在皮质下白质改变,95%存在脑室周围改变。脑小血管病引起的脑卒中3年复发率约为9.6%,其中2/3为缺血性卒中。科室的一个横断面研究评估天津市4医院住院的脑小血管病患者例,所有患者均能自行行走。单足站立测试(小于10秒视为有较高跌倒风险)发现,44.5%的患者存在较高跌倒风险,31.5%的患者步行时存在恐惧感。

脑小血管病的病因

高血压、血管炎症或遗传缺陷都可以引起脑小血管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平滑肌细胞增生、血管壁的基底膜增厚从而导致急性或慢性脑组织缺血。血管壁损伤、微小动脉瘤形成、淀粉样物质沉淀或小血管破裂,可引起微出血或脑出血。因此,同一患者可能同时存在脑缺血和脑出血的病灶。

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酗酒、高胆固醇血症、既往卒中病史和不良的生活方式以及家族遗传史等是都脑小血管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年龄是脑小血管病最重要的因素,60岁以上人群随着年龄增长,其患病率显著升高,且严重程度逐渐增加。

脑小血管病临床表现

脑小血管病引起的急性症状主要为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以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较为常见,临床表现包括纯运动轻偏瘫、感觉性卒中、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症、共济失调轻偏瘫等。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短期预后较好,但增加脑小血管病慢性症状的发病风险。

认知功能下降和情感障碍认知功能下降起病隐袭,进展缓慢,是脑小血管病最常见和最重要的临床变现,多数血管性认知损害为脑小血管病所致。其主要变现为执行功能(即完成一件新任务的能力)下降,注意力的分配转移障碍、语言流利程度减退、延迟回忆能力下降等,行为症状包括情绪低落或焦躁、抑郁、淡漠等。上述症状可能主要是由于额叶-皮质下环路受损所致,相关研究表明,脑白质病变、腔隙性脑梗死、脑微出均可引起血管性认知损害并增加血管性痴呆的风险。

步态异常和平衡障碍脑小血管病还可以引起步态异常,主要表现为步速减慢,主观姿势不稳感,小步、步基增宽、步态拖拽等。脑小血管病患者的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表现为步态异常、跌倒、碎步、动作缓慢等,下肢症状为主,无明显强直和震颤。

吞咽障碍和尿便障碍脑小血管病还可以引起假性球麻痹,表现为吞咽呛咳,进水时更明显,流涎、构音障碍、强哭、强笑等,严重时需鼻饲,且不能与人交流。排尿障碍主要变现为排尿反应亢进(夜尿增多)和尿失禁,有时大便失禁。

评估脑小血管病平衡障碍在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可以做两个简单的测试,一个测试是边走边说,正常的老年人是可以一边走路一边和身边人交谈的,如果被测试者在交谈时不自觉的停下脚步,说明他很可能存在平衡障碍。另一个测试是单足站立试验,如果被测试者任何一边小于10秒视为有较高跌倒风险。

当然,如果要明确平衡障碍的类型,需要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评估,科室利用先进的平衡测试系统,评定和训练受试者的平衡能力、运动控制能力,对影响平衡功能的感觉输入、中枢整合和运动输出等各环节进行针对性评估治疗。

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检查

核磁共振检查(MRI)是目前检测脑小血管病的重要工具,能在早期发现脑小血管病的征象,主要包括新发小的皮质下梗死、腔隙、脑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微出血及脑萎缩。

脑小血管病的治疗

对于这类患者,医生应该给予仔细检查评估。对于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可以给与抗血小板和他汀类药物治疗。建议遵医嘱正规使用,不可擅自减量或停药。

同时将对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等进行治疗,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脑小血管病患者降压目标/80毫米汞柱,但应该考虑年龄、合并症等相关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伴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目标6.5%-7%。

对于患者合并的平衡或认知障碍进行对症康复治疗,充分调动和发挥患者的神经残存功能和潜在能力,最大程度地恢复或提高患者已经丧失的神经系统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脑小血管病的防治

脑小血管病的防治是典型的打破学科间壁垒,注重多学科合作的病例。涉及神经内科、康复科、内科和心理科等相关科室深入合作。首先要给予脑小血管病的正确诊断,其次要判断认知、平衡、心理等功能障碍是否由脑小血管病引起。如果二者存在因果关系,我们就要找到脑小血管病的致病因素,进行预防。同时兼顾认知、平衡、心理等功能障碍的长期、正规康复治疗,几方面同时进行,缺一不可。

但由于医疗体制和医学分科所限,患医院或同一科室同时完成原发病和功能障碍的治疗,使患者感到“看病难”。医院神经康复科和康复医学科的医生均经过严格培训,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互通,打造脑卒中防治“一站式”服务,将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巫嘉陵

主任医师,博士,美国Emory大学神经病学博士后,南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医院神经康复科兼康复医学科科主任。天津市“”工程第一层次人选。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微循环学会脑血管病专委会常委,天津市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委员兼总干事。从事神经内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多年,主治脑血管病,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擅长脑卒中早期救治并联合现代化的“精准康复”手段降低患者致残率。牵头撰写《中国脑梗死急性期康复专家共识》。发表SCI论文10余篇。主持国自然和省部级课题多项。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jc/21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