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浙江省国医名师,教授,医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常委、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3届主任委员。临证50年,始终倡导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躯体疾病治疗与心理疾病治疗相结合的学术理念,在重症肌无力、帕金森病、偏头痛、癫痫、中风病、三叉神经痛、多发性硬化、运动神经元病、痴呆、心理疾病及顽固性失眠等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研制中药制剂炙马钱子胶囊,其制备工艺已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专利。年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成立20周年学术战略大会上被授予“中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专业突出贡献奖”。
目前拥有裘昌林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以及省国医名师工作室,其中省国医名师工作室共有成员4人,博士,高级职称占比超过60%,中医比例近80%,以神经内科和中医专业为主。
今天是第26个“世界帕金森病日”。据统计,目前我国有超过万的帕金森病患者,约占全世界帕金森病患者总数的50%,其发病率还在逐年增长。
帕金森病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病和肿瘤后又一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第三大杀手”。浙医在线邀请浙江省国医名师、医院裘昌林教授来说一说帕金森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便秘也可能是帕金森病周一上午,我的诊室里来了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他主诉自己便秘和失眠多年。之前也看过不少医生,便秘和失眠的症状都没有得到缓解。
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我认为这个病人的问题可能没那么简单。紧接着问了家属几个问题,得知这位老先生行动较前变慢了,而嗅觉早在十几年前就消失了。
随后,我们给这位老先生做了神经系统查体发现,他虽然没有肢体抖动,但是肌张力偏高,走路时一侧上肢没有摆动,起步和转身动作缓慢,考虑是帕金森病,给予美多芭和中药治疗,并叮嘱观察服药后疗效。
家属很不理解地问,“帕金森病不是有肢体抖动的典型症状吗?可我们没有这些典型症状,怎么会是帕金森病?”
我解释到,不是每一位帕金森病患者都有震颤,便秘和睡眠障碍就是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
帕金森病首发症状通常是一侧肢体的震颤或活动笨拙,进而累及对侧肢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还可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睡眠障碍、便秘、出汗、认知障碍等非运动症状。
中西协同治疗帕金森病有独到优势据报道,中国6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高达.7%,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帕金森病的发病率将快速增长。预计年全球帕金森病患者将达万,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将出现在中国。这将成为危及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健康的一个沉重负担。
帕金森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需要综合管理、全程治疗。目前主要是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肉毒素治疗、运动疗法、心理干预、照料护理等。左旋多巴替代治疗是帕金森病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但长期服用左旋多巴制剂可出现疗效递减或异动症等副作用,中医中药更注重整体调护,如中医中药介入,中西医协同可以起到增效减副的作用。
而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如嗅觉减退、睡眠障碍、情绪障碍、便秘、出汗等,时时刻刻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治疗比较棘手,而中医恰恰在这一方面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虽不能阻止疾病的进展,但对于改善患者的症状,尤其非运动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有显著疗效。
中医将颤证分为五种证型帕金森病中医属于颤证,临床上分为风阳上扰证、痰热动风证、肝肾不足证、气血亏虚证、阴阳两虚证五种证型。在颤证早期:风阳上扰证、肝肾不足证、痰热动风证多见;晚期则以气血亏虚证、阴阳两虚证为多,与病程长,脏气亏损及长期使用西药造成的副作用有关。遣方时各型均可配伍息风止颤之品。裘教授提倡帕金森病的精准治疗必须根据疾病所处不同时期而治。
.疾病早期:患者虽已发病,但尚未显著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早期药物治疗主要以疾病修饰治疗为主,此时中医药的介入,甚至单纯中药治疗为很好的切入点,体现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既病防变”的观念。此期本虚现象不明显,治疗当以清热息风化痰为主。
2.疾病中期:患者震颤强直症状已明显,单用中药起效慢,且力量单薄,因此常常在使用左旋多巴制剂美多芭或息宁,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金刚烷胺等西药基础上辨证施治,可以减少患者的恶心、便秘等胃肠道反应及症状波动等副作用,巩固疗效。这一期,西药治标、中药固本,中西合璧,相辅相成。裘教授认为使用西药后,患者的中医证型会有所改变,因此处方时加用健脾化湿之品,不单是顾护后天之本,求其本,清其源,同时也是减轻西药的胃肠道反应,一举两得。
3.疾病晚期:本期气血亏虚、肝肾阴虚已极度突出,甚至肾阴阳两虚。治疗当重视补益肝肾,治病求本。此时遣方以扶正为主,虚则补之,多以滋补肝肾、益气养血,调补阴阳为法。
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需要重视尽管帕金森病最引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jc/25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