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的江苏男子吴俊伯在一家私企担任部门经理,事业有成,家庭和睦。然而,他有个不太健康的爱好,就是时不时和朋友聚在一起喝几杯酒,为此,他和妻子没少发生争执。

年3月,吴俊伯约上了一位久未见面的老友,两人相谈甚欢,当晚喝得酩酊大醉。凌晨时分,吴俊伯才摇摇晃晃地往家走。一进家门,他就感到胃里一阵翻江倒海,直奔厕所狂吐起来。好不容易从厕所出来,却又被女儿的玩具绊倒,一个踉跄栽倒在沙发上,无法起身。此时,他想向妻子求救,却发现自己说话含糊不清,只能发出呜呜的声音,右侧肢体也瞬间失去了知觉。

被吵醒的妻子一脸怒气地从卧室走出来,正准备发火,却看到吴俊伯从沙发上滚落到地上,不省人事。妻子惊慌失措,赶紧拨打了急救电话,随后跟医院。

入院后,医生立即为吴俊伯安排了头颅MRI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左侧大脑中动脉远端M1段存在急性梗死灶,考虑为脑血栓形成所致。颈动脉超声提示左侧颈内动脉轻度斑块形成,血流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胸片均无特殊发现。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均在正常范围。脑血管造影未行。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医生诊断为脑血栓形成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入院后即刻启动了溶栓治疗流程,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同时予以抗血小板药物及降压药物。

在溶栓治疗后,吴俊伯的语言功能和右侧肢体肌力有所改善。为防止复发,医生进一步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治疗以改善微循环,包括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

几天后,吴俊伯达到了出院标准。在办理出院手续前,医生给他开了一盒氯吡格雷,嘱咐他按时用药,调整生活习惯,并交代了一些术后康复的注意事项。

氯吡格雷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口服抗血小板药物,主要作用是阻止血小板的聚集,从而有效降低因血栓形成引起的心脏病和某些类型中风的风险。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表面的ADP受体,阻断ADP介导的血小板激活和聚集过程。此药物一旦与血小板表面的受体结合,该血小板便永久失去了响应ADP引发聚集的能力,直至该血小板的生命周期结束而被体内自然代谢掉。

氯吡格雷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主要用于预防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血栓形成,以及在某些情况下,用于预防接受腹部手术、脑血管手术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的血栓形成。氯吡格雷也被用于治疗已有动脉硬化,尤其是那些已发生过心脏突发事件或中风的患者,以降低再次发生这些严重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出院后,吴俊伯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在服药的前几周里,吴俊伯感觉身体的症状有所缓解,不再经常头晕,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有了明显改善。这让他更加坚信医生的话,只要自己坚持用药,这个病就不会再困扰他。

然而,好景不长,问题很快就出现了。服药的第二个月,吴俊伯发现自己的皮肤表面经常会出现一些淤青,有时候只是轻微的磕碰也能形成一大片皮下出血,看起来十分吓人。每到吃饭的时候,吴俊伯就会感到胃部不适,有恶心呕吐的感觉,尤其是在吃了油腻食物后,这种不适感会更加明显。

排除了一切可疑因素后,吴俊伯很快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氯吡格雷上。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吴俊伯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擅自停止服用氯吡格雷半个月,结果发现情况果然有所缓解。于是,在未经医嘱的情况下,吴俊伯擅自改变了用药量。而这个举动也给他带来了很多麻烦。

半年后,到了约定复查的时间。吴俊医院,与其他紧张的患者不同,他显得非常从容,坚信自己的方法一定能让血栓消失得无影无踪。然而,检查结果却让他傻眼了,他愣在原地好半天,才喃喃自语道:“怎么会这样?”

失魂落魄的吴俊伯来到医生办公室,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医生查看了报告后,眼神中也充满了惊讶,问道:“你这半年到底都做了什么?”

面对医生的质问,吴俊伯一五一十地讲述了自己擅自改变药量,以及后期没有症状就不服药的行为。听完吴俊伯的话,医生气得说不出话来。过了好一会儿,医生才开口道:“你知道你的行为有多危险吗?”

剩余35%未读最低0.32元/天订阅作者,解锁全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jc/278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