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飞速发展。从过去的看病“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B超、CT、核磁共振”;从过去的背着药箱走街串巷的“赤脚医生”,到现在的互联网医生远程问诊;从条件简陋的乡村卫医院,医疗条件、医疗水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知名专业期刊《柳叶刀》刊文说,年至年的25年间,中国的医疗质量进步幅度位居全球第3位。然而,我国医疗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还很突出。优秀的医生与先进的医疗设备,大都集中在一线城市,农村则缺乏优质的医疗资源,基层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存在,重大疾病的早筛、早防、早治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现阶段,我国的健康事业发展存在哪些挑战?科技创新能否改善这些痛点?医疗领域有哪些前沿科技值得期待?医学科技创新存在哪些瓶颈?《中国经济大讲堂》特邀重量级嘉宾,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詹启敏为您深度解读。嘉宾简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wh/23714.html
詹启敏,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国家健康保障科技工程专家组组长。他当过农民、民办教师,也进过工厂,恢复高考后,他选择了医学专业,从此走上了救死扶伤之路。年,在美国留学和工作生活17年的詹启敏毅然放弃了美国优厚的待遇,投身到祖国的医学发展。他长期致力于肿瘤分子生物学和医学转化研究,积极推动医学科技创新,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和系统揭示了细胞周期监测点关键蛋白的作用和机制。近年来,在基因组研究方面,全面系统地揭示了食管癌的遗传突变背景,为了解食管癌的发病机理、确定研发临床治疗的药物靶点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多年来,他在繁忙的科研和教学之余,坚持每年率领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的同仁去老少边穷地区义诊开展健康扶贫,与当地建立长期定点帮扶合作机制,为推动我国医疗事业的均衡发展积极努力。
今天我要和大家讨论一个和我们在座所有的朋友都密切相关也关联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的话题,就是健康。重点是跟大家谈一下,科技创新怎样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科技创新怎样破解医学难题,科技创新怎样惠及民生。我也在很多场合下和我朋友聊,你是不是健康?很多人都会举手说我很健康。那他们的健康概念是怎么来的呢?他特别简单地告诉我,他医院,已经三年没有看过医生了。所以,他的健康的医院、看不看医生作为标准的。我们传统的健康概念是以疾病诊疗作为中心的,判断一个人生不生病,是看他看不看医生、吃不吃药、医院,就是我说的以疾病诊疗作为中心的。但今天我们这个大健康的概念就完全超脱了过去这种疾病诊疗为中心的健康概念,更加拓展了。今天的大健康就是从生命形成的第一天起,一直到生命的终结,是一个全生命周期,全方位地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wh/23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