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至今,多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RCT)为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treatment,EVT)的应用提供了证据支持。目前对于4.5h内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静脉溶栓(intravenousthrombolysis,IVT)桥接EVT是指南推荐的标准治疗模式,但EVT前是否必须行IVT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对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EVT与IVT+EVT桥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差异及可能原因。
研究收入年7月—年5月内,全国18家分中心符合条件的患者,标准为:1.年龄≥18岁;2.明确诊断为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缺血性卒中;3.发病4.5h内;4.接受IVT+EVT或EVT治疗。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定义为基于影像诊断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或因椎动脉闭塞所致基底动脉无血流。对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基线临床信息、影像信息、随访信息等进行收集。
研究共纳入例符合条件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排除9例失访患者后,共有例患者进行最终分析。总体患者平均年龄62.79±11.07岁,男性85例(69.11%)。中位NIHSS评分为23分。其中D-EVT组98例(79.67%),IVT+EVT组25例(20.32%)。D-EVT组未接受静脉溶栓主要原因包括溶栓禁忌证(17例,17.35%),院内延迟超过4.5h(35例,35.71%),患者或家属拒绝(18例,18.37%),由医师判读静脉溶栓无效或有害而未行治疗(20例,20.41%)和不明原因(17例,17.35%)。患者可因一种或多种原因未行静脉溶栓。
研究结果显示,与IVT+EVT组相比,D-EVT组平均年龄更大(63.9±11.3岁vs58.6±9.3岁,P=0.02)。既往病史、卒中分型、发病时间等基线变量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IVT+EVT组中静脉溶栓中位时间为min。所有患者入院到穿刺时间为min,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nvsmin,P=0.31),穿刺到再通时间差异亦无同继续意义(minvsmin,P=0.84)。D-EVT组取栓≥3次比例更高(26.52%vs8.00%,P=0.04)。在两组中没有发现其他关键变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2)。
主要结局分析显示,经校正混杂因素后,IVT+EVT组90d良好神经功能预后比例显著高于D-EVT组(aOR0.2,95%CI0.06~0.71,P=0.01)。次要结果:与IVT+EVT组比较,D-EVT组的90d死亡(aOR4.62,95%CI0.91~23.42,P=0.06)、sICH(aOR3.43,95%CI0.34~34.29,P=0.29)比例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EVT后良好再通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表3)。
既往比较D-EVT和IVT+EVT疗效的研究和荟萃分析得出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结果。不同研究设计可能是导致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本研究表明,对于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与D-EVT治疗相比,在4.5h内启动IVT联合EVT治疗90d的神经功能预后更佳。对于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标准的IVT桥接EVT可能仍是首选治疗方式,该结果需高质量RCT结果进一步证实。
来源中国卒中杂志排版
王乾辰审校
丁慧鑫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yf/22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