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诱发电位(motorevokedpotential,MEP)是指应用电或磁刺激皮层运动区或脊髓,产生兴奋,通过下行传导径路,使脊髓前角细胞或周围神经运动纤维兴奋,在相应肌肉表面,通过测定肌肉动作电位的改变,而对运动传导功能做出客观的评价,反映运动系统的功能状况。
兴奋阈值(excitabilitythreshold,ET)
ET是指经颅磁刺激后引起处于静息状态下的肌肉产生MEP的最小刺激量。用阈刺激引起的MEP一般局限于刺激对侧的肌肉。正常人ET值在两半球间差异极小。在中风病人,ET可能代表皮质脊髓束的兴奋性。
潜伏期
自经颅刺激至引起靶肌肉MEP的时间。MEP的传导路径是皮质脊髓束,潜伏期的长短反映神经传导速度。中风后皮质脊髓束的损伤,不仅导结构受到损害,同时电生理特性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引起潜伏期的延长。
波幅
即运动诱发电位的振幅。波幅反映放电神经元的数量。正常人MEP的波幅变化很大,甚至在同一个人身上不同时期记录的MEP的重复性只63%~94%,测量时要作两侧对照。中风病人偏瘫侧的MEP波幅一般较健侧低。
中风病人MEP的异常表现
①引起MEP的刺激阈值增高;
②皮质MEP缺失,即皮质对电(磁)刺激无反应,不能引出波形;
③传导延长,即皮质手区及皮质腿区潜伏期和(或)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延长,表明运动传导通路中枢障碍;
④波幅减小,即患侧皮层MEP波幅明显小于健侧或正常MEP波幅。同时还在部分病人MEP检查结果中发现健侧亦有受累的表现。
MEP临床应用
01
陈奕杰等对例初发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91)和常规组(n=89),常规组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进行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两组患者分别行MEP及SEP检查,并进行FMA、Bathel指数、MMSE、Berg平衡等康复评定。检测常规组及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皮质手区及腿区的潜伏期、SEP中枢传导时间(CCT)、N20及P40波的潜伏期、ME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静息态阈值(RMT)。
治疗前两组患者FMA、Bathel指数、MMSE、Berg平衡评定得分及患侧皮质手区及腿区的潜伏期、CMCT、N20及P40波的潜伏期、CCT、和RMT无明显差异(P均0.05)。与治疗前和常规组同期水平比较,治疗后试验组FMA、Bathel指数、MMSE、Berg平衡评定得分明显提高(P均0.05),患侧皮质手区及腿区的潜伏期、CMCT、N20及P40波的潜伏期、CCT较明显缩短(P均0.05);静息态阈值(RMT)明显下降(P均0.05)。TMS联合SEP、MEP联合检查能有效改善并敏感全面地反映脑卒中患者运动、感觉神经功能状态。
02
方瑗等对30例脑梗死病人在急性期行MEP检测并对其中10例病人2个月后复查MEP,并以30名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结果发现急性期MEP的异常率93.3%,主要表现为皮层MEP消失,CMCT延长,波形异常及阈刺激强度增高,复查MEP10例中9例有明显改善,从而证实MEP对脑梗死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03
经颅磁刺激MEP检查能对病人的运动功能作出客观定量的评定,可获得锥体束损伤严重程度的客观证据。研究显示患侧MEP皮质潜伏期及CMCT与病人同期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呈正相关,即MEP损害越严重,病人瘫痪程度越重。
04
脑血管疾病的预后评价很多学者对MEP的预测价值进行了研究,尽管方法和角度不同,所得的结论也并不统一,但大多数研究肯定了MEP的预测价值。经颅电(磁)刺激对脑血管病(CVD)的预测似乎超过了其他任何一种检查,能为急性中风后的预测提供比临床指征更可靠的依据。手运动功能恢复有着与早期临床评估相似的预测功能。Piron等开展中风后病人运动诱发电位和步态恢复临床相关性研究发现下肢运动诱发电位的峰峰波幅与刺激外周神经引起靶肌肉最大动作电位的比值MEP/Mmax对预测下肢独立步态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中风后1个月,MEP缺失的病人不会获得独立行走的能力,MEP/Mmax达到8%或以上(13.11±5.95)的病人可获得独立行走的能力;中风后4个月MEP/Mmax达到18%或以上(23.1±6.2)的病人可获得独立行走的能力,从而得出结论中风急性期过后下肢MEP波幅对预测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有重要的意义。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是一种新兴的诊断和评定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手段,它无痛无创,操作简便。对疾病的预后,特别是对病人运动功能恢复能作出较准确的预测,通过它可以获得锥体束受损严重程度的客观证据,并可显示CT、MRI不能分辨的病变和亚临床病变,弥补CT和MRI的不足,从而对康复治疗作出有效的指导。目前MEP监测技术处于蓬勃发展中,研究热点在于锥体束的定位及与脑功能成像技术的联合应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刺激方法及刺激参数不够统一,术中监测受麻醉方案影响较多等。今后应加强术中监测预警标准的建立、明确合适的刺激方法和刺激参数、规范个体化麻醉方案、建立大规模RCT研究等以推动MEP技术更好地应用于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文章链接
经颅磁刺激治疗ASD的研究分析
经颅磁刺激技术在特殊儿童诊疗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杨初燕,张锡泉,陈正威,等.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患者单侧空间忽略的功能磁共振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31(10):?.
2.陈奕杰,余茜,崔微,等.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在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34(24):-.
3.韩林,王舒.运动诱发电位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4(14):-.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yf/22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