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脑中风”,很多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提起“肠中风”,许多人就会感觉陌生。
原来肠子的血管和大脑的血管一样,一旦堵塞就会出问题,轻则腹痛、腹泻、便血,重则引发肠梗阻、肠坏死。一般来说,炎热的夏天和干燥气候往往是“肠中风”的高发季。三高人群、老年人,则是“肠中风”最易青睐的对象。然而,平时身体康健仅42岁的马女士,却在元宵节前两天中招了。
春节亲朋相聚,丰盛饮食自然少不了。马女士从16日开始,就感觉腹胀,肚脐边隐隐的作痛。因为还能够忍受,就以为是胃肠消化不良,去诊所简单的输液护胃治疗后疼痛有所减轻。17日早上,腹痛加剧,马女士说就感觉肚子里有双手在狠狠地扯她的肠子似的。
在家属陪同下,马女士医院急诊。当值医生方益锋听了她发病经过,立刻意识到马女士的疾病可能并不是简单的腹疼。经过各项抢救处置以及化验、影像学检查,最后确诊是肠系膜上动脉分支栓塞(左中腹部分支栓塞),导致小肠肠管缺血的改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肠中风”。病因找到了,为医生后续治疗打开了一扇窗口。目前,马女士病情稳定,还在进一步治疗中。
为何会有“肠中风”这种说法?这类缺血性肠病和脑中风有着相似的发病机理,脑中风是负责供应大脑血液的动脉血管被堵住了,而肠中风则是负责供应肠道血液的肠系膜动脉被堵塞了。如果血管因硬化严重,被血栓阻塞,导致肠道血液流灌不足,就会使某段肠道因缺血而发生溃烂、坏死、出血。在临床上表现为缺血性结肠炎。
发生“肠中风”的患者大部分都是老年人,而且普遍都有动脉硬化的问题。他们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血栓,导致血流不畅、局部肠壁供血急剧减少,甚至堵塞。如治疗不及时,可引起肠壁全层梗死甚至穿孔,危及生命。“肠中风”这几年的发病率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原本就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的人,如果病情控制不好,也容易发病。该病剧烈的腹部绞痛是最开始的症状,多伴有恶心、呕吐以及腹泻,并排出暗红血样便,然而腹部体征与其不对称,病情发展出现肠坏死、甚至休克。通过进行选择性的动脉造影,可以发现栓塞的部位。据方医生介绍:马女士平时没有高血压、心脏病以及糖尿病等疾患,但不能排除腹部血管畸形,加之春节高脂、高蛋白饮食,进水减少,运动不多,导致血流减缓、血流粘滞度增加,从而导致血栓形成,出现了“肠中风”。
来源:医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yf/25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