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夏养三伏,冬补三九”。三伏天人体阳气最旺,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相应旺盛。三伏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

年的三伏天时间:

初伏10天:7月12日~7月21日

中伏20天:7月22日~8月10日

末伏10天:8月11日~8月20日

◎三伏,对心脑血管病人有何影响?

气温32℃时,脑中风的危险比平时上升66%,气温越高,危险越大。

低气压时,人觉得胸闷、烦躁,心脏、大脑的耗氧量增加。因此,心血管病人要慎度三伏天。

首先,高温环境下,身体为了散热,会使体表的血管扩张,更多的血液循环到体表,心脏等脏器的供血就会相对减少。

其次,高温天气易引起人体内循环紊乱,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冠状动脉收缩,从而增加心脏的负担。

再次,夏天汗多,水分通过汗液大量蒸发,造成血液黏稠度增高,容易出现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引发心肌梗死。

最后,“心理感冒”也是造成夏季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原因,天气炎热,人的心情也容易烦躁、紧张,加上夏夜睡眠质量下降,使心脏的耗氧量增加,如果再过度劳累,发病危险就更大了。

◎那么,对于三伏天,我们应该如何安全度过?

初伏防中暑

入伏头几日气温极高,因此初伏的保健重点是防中暑。应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不要在烈日下曝晒或在高温环境中久留,外出应打遮阳伞、戴遮阳帽,勿做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的午睡。

最好全天少量、多次补充水分,且可选择淡盐水、绿茶、绿豆汤及其他清凉饮料。

中伏防湿邪

伏天“湿热交加”,湿邪最易伤脾,常使人感到头昏身重,胸中烦闷,四肢无力,食欲不振。进入中伏,要格外注意饮食,既要清淡,又要富有营养易于消化,不宜大量食用生冷及油腻食物。

末伏防上火

末伏是“秋老虎”正凶时。应注意预防“上火”,并注意清心安神。虽然早晚较凉,但白天仍旧热浪袭人,要特别注意补水,以免出现口干、鼻干、咽干、皮肤干燥等不适。

中医支招:三伏天的身体调养方法

①喝热茶、用热水泡脚

夏季阳气浮散于外,人体内里虚寒,天气越热,湿邪越重,因此夏天应适当选择温热食物,喝热茶,让汗孔充分排汗,这样才能更好地散热。

此外,热水泡脚可以通过刺激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等足部的六条经络,从而起到健脾、除湿、通经、利水的作用。

②艾灸

三伏天“灸疗”,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灸疗,令阳气渗入穴位经络,让经络气血直达病处。

在施灸的过程中,会适量或大量出汗,这样闷热之气会随汗液得以宣泄,而且积蓄一冬的邪气也得以散发,灸完之后,再喝一些温热的薄荷叶水,顿时人就会感觉到清爽无比,闷热之气一扫而光。

③八段锦

《黄帝内经》说“动能升阳”,但是夏天运动最好不要出大汗,因此练八段锦是个不错的选择。

八段锦有强身健体之功效,有助于身体修复治疗顽疾,可使周身血脉通畅,气血充足,在三伏天,与大自然相结合,能更好地提升阳气。(在中午12点之前锻炼,效果更显著)

④调肩颈

三伏前后,心经气血旺盛,和它相表里的小肠经也会跟着气血旺盛。小肠经走肩膀,被称为“肩脉”。所以凡是颈椎有不适、肩周有问题的朋友就要抓住这个好时机进行调理。

⑤热敷肚脐

三伏天易中暑,平时可以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温度在四十摄氏度左右),敷在肚子上,半小时后取下,每天坚持敷,辅助身体排汗散热,是治中暑,解暑的好方法。

三伏天,心脑血管病人该额外注意些什么呢?

清淡饮食

饮食以清淡为主,适当增加水果、蔬菜。夏季容易发生腹泻及“热感冒”,体液易丢失,应多饮水,注意休息,以避免体内环境紊乱,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尤其应注意的是要主动饮水,不要等到口渴才饮水,每次—毫升,一天0毫升左右,以补充水分。

充足睡眠

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保持心态乐观。有些高血压患者夏季较冬季血压偏低,要注意经常检测血压,注意血压波动。每天要有充足的睡眠,不要少于8小时,可午睡1小时,以弥补夜间睡眠不足。

但忌餐后即睡,因为高温导致皮下毛细血管扩张,加之饱餐后血液涌向消化器官,导致大脑相对供血不足,此时入睡便有诱发脑梗死的危险。

同时,睡前慎服降压药,防止入睡后因血压下降导致心、脑、肾等供血不足,促使血栓形成,引起缺血性脑中风。

规律用药

心脑血管病病人在夏季要与医生保持密切联系,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服用一些抗血液凝固的药物,以及强心、安神、护心脑血管的药物。

小编结语:

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拒绝一切冰镇饮品,不喝酒。尽量按时睡觉,不熬夜,珍惜这短短四十天。把体内多少年深入骨髓的寒气逼出来,给自己一个好身体。

赞赏

长按







































鐧界櫆椋庡尰闄㈡湁鍝簺
鍖椾含涓鍖婚櫌濂戒笉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yy/179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