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大自血疗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可行性报告
一、项目背景及意义:
心脑血管闭塞性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心脑血管闭塞性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病因最高的头号杀手,也是人们健康的“无声凶煞”!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即“四高一多”的特点,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近万人,占我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51%。而幸存下来的患者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40%重残!我国脑中风病人出院后第一年的复发率是30%,第五年的复发率高达59%。而二级预防做得较好的美国仅为10%。由于我国医疗保险覆盖人群小,脑中风病人的复发率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要高出1倍!
对于脑中风病患者来说,如果能在最短时间内消除脑水肿,将会为病人的康复带来很好的效果。同时,对于一些后遗症患者,如果能够改善其偏瘫症状,提高病人自理能力,将是他们的一个福音。而医用臭氧自血疗法是目前治疗高血脂、动脉硬化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为广大的患者摆脱病痛折磨的同时,医院赢得了更多的患者,为医院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医用臭氧应简介:
1、医用臭氧概述
臭氧由三个氧原子构成,是氧气的同素异性体,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2.g/L(比空气密度大)。臭氧具有仅次于氟的强氧化性,溶解度比氧大13倍,比空气大25倍。常温下半衰期约20-30min,数小时后自然分解。医用臭氧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改善微循环,促进创面愈合,杀灭细菌、病毒、真菌等作用。
2、医用臭氧用于临床发展史
臭氧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在欧美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医生们引起重视,在德国、西班牙医生们采用臭氧自血回输疗法治疗急性期中风患者,使患者致残率大大降低。医院和医生们用于急性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古巴、俄罗斯医生们用臭氧水、臭氧油治疗烧、烫伤、糖尿病足,都获得巨大成功。肝病的治疗,在各个国家的临床应用都已普遍。世界臭氧协会、欧洲臭氧协会以及各个国家的臭氧协会纷纷成立,世界臭氧协会分会中国臭氧协会于年9月5日成立。中国臭氧协会主席由南方医院何晓峰教授担任,与臭氧相关的学科,骨科、神经内科、传染科、烧伤科、皮肤科的专家教授参与此次大会,讨论交流这种新兴的十分有医学价值的诊疗手段。
3、臭氧治疗心脑血管栓塞疾病方法:
(医用臭氧自血回输疗法)自患者静脉中抽取ml静脉血注入到专门的带有抗凝剂(柠檬酸钠)的无菌容器里,然后向容器输入已准备好的臭氧混合气(臭氧浓度20-40ug/ml,臭氧量与血液量1:l)。顺钟向晃动血液,轻轻混合容器里的内容物5min,然后把血液重新回输到患者静脉中,从而产生治疗作用的方法。
三、医用臭氧自血疗法适应症及禁忌症:
1、臭氧自血回输及其它疗法可应用于:
(1)脑中风。(缺血性脑中风)。通过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急性期脑水肿。同以往常规的甘露醇治疗相比具有时间短、见效快的特点。同样也可以应用于脑膜炎、周围神经病。另外,对于康复期的患者可以非常好的改善其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高脂血症。国内外观察结果显示,治疗显效时间和有效率均明显优于他汀类药物,且没有任何副作用。
(3)糖尿病。可以减少降糖药物治疗,对于糖尿病引起的眼病、糖尿病足有非常好的疗效。
(4)肝炎病。对于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疗效相当或弱优于干扰素、拉米夫定等抗病毒药物,但没有抗病毒药物的副作用,且费用较低。对急性肝炎的临床治疗,臭氧有好的退黄疸、降低转氨酶作用。对于酒精性肝炎、药物肝炎等均可有明显的疗效。
(5)脑外科手术脑水肿,疗效显著。
(6)外科手术创伤部位。用臭氧水进行常规冲洗能明显促进刀口愈合。最令人可喜的是,伤口留下的疤痕非常轻。
(7)皮肤科。应用臭氧自血回输疗法和臭氧水冲洗或臭氧套袋疗法对例如带状疱疹、湿疹和一些真菌感染有奇效。
(8)肿瘤科。由于臭氧能诱导人体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等,所以国外很多医疗机构将臭氧治疗作为抗肿瘤的一种辅助疗法,减轻放化疗患者的疼痛感,提升患者自身免疫力,并取得可喜效果。
(9)另外,目前国际上已经承认的一种新的疾病叫做慢性疲劳综合症,简称CFS。白领阶层、相关工作人员、家庭主妇多发。目前唯一有效的办法即是臭氧自血回输疗法。病人经过一个疗程(10次)的治疗,症状消失,效果非常明显。
2、臭氧自血疗法禁忌症:
(1)甲状腺功能亢进:
(2)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蚕豆病):
(3)医用臭氧过敏者:
(4)孕妇:(尤其是怀孕早期)
(5)凝血功能异常:
(6)严重心血管疾病不稳定期:
(7)急性肾脏障碍:
(8)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患者:
四、臭氧自血治疗理论依据
1、臭氧可以激活糖的磷酸戊糖旁路,增加红细胞内三磷酸腺苷(ATP)与2.3-二磷酸甘油(2.3-DGP)水平,使血红蛋白氧合曲线右移,增加组织供氧效应。
2、臭氧可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NO,而内源性NO可以直接导致血管舒张还可以抑制血小板在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和血小板聚集作用,促进血栓解体,减少或去除血液中红细胞的凝聚,恢复其弹性和功能结构,使其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增加对氧的吸收。
3、臭氧能促进三羧酸循环及肌体对糖的利用,增加基础代谢,促进脂肪分解代谢,从而达到分解附在血管壁上的脂肪的目的。
4、自由基团的过度产生是导致心脏病的重要因素,医用臭氧可激活抗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从而达到清除自由基团,降低血液粘性,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管病风险。
5、医用臭氧进入人体后与不饱和脂肪酸反应生成过氧化氢复合物,它是调节激
活细胞膜机能的一部分,也是调节血粘稠度和所有体内细胞能量生产的必要物质,增加机体的免疫力。
6、医用臭氧可以增加血液流动性,改善局部组织供养,同时还可以恢复细胞功能,增强细胞的氧代谢功能。
7、医用臭氧增加免疫系统功能,促进免疫细胞活性。医用臭氧可以直接激活免疫活性细胞,而激活的免疫活性细胞可以释放出干扰素、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生长因子,而这些细胞因子可以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启动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杀死感染的细菌。自身免疫活性的增强使机体的抵抗力增强。
以上几点关于臭氧的一些作用理论是导致了这种新的治疗方式对于许多种疾病产生非常良好疗效的原因。
五、臭氧自血回输疗法优势:
1、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臭氧治疗明显缩短治疗时间,减免了长期口服药物痛苦。
2、安全性高:臭氧极不稳定,代谢后分解成氧气,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和持久的器官组织伤害,无耐药性及成瘾性,无任何毒副作用。
3、疗效确切:臭氧自血疗法能明显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活化血管、改善微循环。同时也可配合其他治疗方法联合治疗,临床疗效更明显。
4、治疗方式操作简单、器械要求低,每次治疗30分钟左右即可完成。而且臭氧价格低廉,降低了治疗费用。
六、医用臭氧自血疗法疗效:
1、古巴国家臭氧研究中心发表的《静脉内臭氧疗法降低心脏病患者的血液胆固醇和刺激抗氧化反应》一文,报道了22名有心梗死病史3-12个月的患者在进行臭氧大自学治疗5-15次后,血浆总胆固醇分别降低了5.5%和9.7%,低密度脂蛋白分别降低了15.4%和19.8%。
2、崔玉国等人在《中国医药当代》年10月16卷第20期报道臭氧自血疗法治疗高脂血症例。结果显示:例患者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例患者总胆固醇恢复正常,例患者三酰甘油指标恢复正常,例患者低密度脂蛋白恢复正常;另有8例患者胆固醇,三酰甘油轻度上升,8例无变化。
3、李连杏等人在《海南医学》年第21卷第10期报道将46例脑梗塞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人,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常规药物治+臭氧大自血治疗(臭氧浓度47ug/ml)。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22%
4、杨雪英等人用臭氧自血疗法配合臭氧气浴疗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将62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随即分实验组32例,常规治疗联合臭氧治疗;对照组30例常规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有效率87.50%,对照组有效率53.33%
5、郭志强等于《临床实践报道》年2月第19卷报道臭氧治疗联合ECF方案治疗进展期胃癌疗效。55例胃癌患者采用ECF方案治疗,其中治疗组28例联合臭氧治疗。结果显示:两组病例近期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相似;花疗后患者生活质量评价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化疗后肝功能损害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化疗后的细胞免疫功能较对照组明显增强。
七、臭氧治疗的经济效益分析:
心脑血管闭塞性疾病臭氧治疗效果明显,临床操作简便,治疗方法基本以自血回输疗法为主法,治疗疗程十几次不等。无明显副作用。八、结论
臭氧治疗技术是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它的实施和推广,符合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政策;该技术对疼痛科.神内等科室临床疗效显著,医院品牌效应明显,将是所有病人的优先选择,具有良好的市场经济效应,成本回收较快;经臭氧穿刺治疗术后病人管理方便,医院人力资源能源和管理成本,而且有助于病人恢复健康;臭氧治疗操作安全、疗效确切,有利于医疗风险规避,病人满意度提高,避免了医疗纠纷的发生;总之,臭氧治疗技术医院带来一次崭新的技术革命,医院的快速健康发展!
推动臭氧医学技术研究、推广、培训,联合国内外知名专家,为临床使用单位做好治疗方案,学术交流,人员培训,课题研究,新技术引进等支持,共同建立臭氧治疗中心。三氧项目建设负责人:王振长按济南哪里治疗白癜风石家庄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yy/19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