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治白癜风最好 http://m.39.net/news/a_5703683.html

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头号杀手,该疾病主要是使人体血管老化、硬化、脆化,但并非不治之症。那么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因素有哪些?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症状又有哪些呢?日常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呢?

一、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因素

1、机体因素

(1)性别与年龄——一般情况下,男性40岁以后冠心病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每增加10岁,发病率递增一倍;女性冠心病的平均发病年龄比男性晚10岁左右,到更年期后,逐渐接近男性。

(2)超体重——据相关资料证明,超体重(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10%)和超重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易患因素。

(3)遗传——冠心病有较肯定的家族聚集性,有患冠心病家族史的人群,其冠心病死亡率为一般人群的2.4倍。

2、疾病因素

(1)高血压——高血压是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患高血压的年龄越早,得冠心病的危险性越大。

(2)高脂蛋白血症——高脂蛋白血症是指血清中某一种或几种脂蛋白的增多。低密度脂蛋白,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最常见和危险的并发症是冠心病。据有关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几率不仅较正常人高2倍,且发病早、病变范围广。

(4)心脏病——不良的心功能可直接或间接引起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特别是冠心病患者,其发生率比无冠心病人群高5倍。

3、生活因素

(1)吸烟——据某地区18年随访资料表明,大量吸烟的男性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是非吸烟人群的3倍。

(2)饮酒——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若大量饮酒伴情绪激动,可导致脑血管意外。

(3)饮食——膳食中钠盐负荷高、钙摄入不足等,均是发生脑血管意外的因素;脂质中的胆固醇能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以动物性食品为主的膳食,可摄入较多的胆固醇,致使冠心病的患病率增加。

(4)活动——冠心病的发病率一般是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平时活动量少,冠状动脉缺乏负荷锻炼,加之脂质沉着,易发生冠心病。

4、社会心理因素

(1)职业——工作中需用脑力和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职业,对视觉、听觉形成慢性刺激的职业,均能使血压升高,从而导致冠心病和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增高。

(2)性格和神经类型——A型性格是冠心病的易患因素,A型性格的个性特征,影响了血液中甘油三酯的浓度,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而发生心脑血管疾病。(A型性格:脾气比较火爆、有闯劲、遇事容易急躁、不善克制、喜欢竞争、好斗、爱显示自己才华,对人常存戒心等。)

5、气象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气象条件有一定关系,寒冷季节的发生率较其他季节明显增高。

二、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症状

(1)经常性心慌、气短、胸闷,干活动时加重。

(2)干重活时心前区疼痛或左部放射性发木发痛。

(3)干轻活时感觉很累,且胸闷气喘。

(4)饭后胸骨后憋胀得厉害,有时冒冷汗。

(5)睡觉时经常胸闷难受,不能平躺。

(6)感情激动时心跳加快,胸部有明显不适应,即消失。

(7)胸闷偶有刺痛感,一般1-2秒后即消失。

(8)走路时间稍长或速度略快便胸憋气喘、心跳加快。

(9)长时间躺卧后突然坐起来,感到胸部很难受。

三、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呢?

(1)平衡膳食

高糖、高脂饮食都会加速、加重心脑血管疾病。因此中老年人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平时要注意荤素搭配、均衡营养,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等食物。同时,保持低盐饮食,因为长期的高盐饮食会加大血管的脆性,容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另外,很多补品里面的脂肪、胆固醇含量很高,也不宜随意进补。

(2)戒烟限酒

长期吸烟能破坏动脉壁,会使脑部动脉狭窄;减少血液供氧;影响血液循环。尽管吸烟对循环和血供有害,它与高血压和心脏病都有关,且研究表明,吸烟者的卒中危险性比不吸烟者增大了1-3倍。另外,大量饮酒也易形成血栓,因此,戒烟、限酒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也很重要。

(3)锻炼身体

适当运动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也是很有帮助的,每天抽出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去散散步、跳舞都是可以的。户外运动不但能够让人呼吸到更多的新鲜空气,加速新陈代谢,还能帮助肠道蠕动,改善人的不良情绪,所以养成锻炼的习惯也很重要。

(4)保持乐观情绪

平时保持乐观情绪、避免过分紧张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好方法。学会放松压力才能更好工作。好情绪会使呼吸平稳、血液通畅,相反紧张情绪使血管收缩痉挛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在工作紧张、压力大时容易出现因脑供血不足而出现的头痛、失眠、多梦。

(5)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疾病。平时一定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yy/234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