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黄金周”的结束,带走的不只我们的假期,还有舒适的气温。天气越来越凉,小编打算穿棉袄时突然想起一句老话“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是真的吗?“秋冻”到底有什么好处?如何科学的“秋冻”?人人都适合“秋冻”吗?

为什么要进行"春捂秋冻"

“春捂”指的是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适当的捂一捂。冬去春来,是从冷转热的过渡阶段,天气虽然已经暖起来,但是气候经常变化,忽冷忽热。

“秋冻”是指秋季气温凉爽,可以不要过早地增添衣服,在逐渐降温的环境中,让人体慢慢适应,迎接即将到来的冬天。同时适当合理的“秋冻”能够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提高身体免疫力。

专家表示,春天慢慢地减衣服,不降低机体的抵抗力;秋天慢慢地增加衣服,增加对寒冷的耐受性,从而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因此,我们说“春捂秋冻”可以提高人们抵抗力。

“秋冻”的正确姿势

“秋冻”虽好,却也有讲究,有些人盲目“秋冻”,反而有可能把自己冻伤。这里告诉大家几个正确的秋冻姿势。

01

怎么冻?

有些人以为,“秋冻”是把身上的皮肤暴露出来,于是穿短袖短裙,结果受风受寒。

“秋冻”的基本原则,是在不暴露脚踝,小腿,腰背等部位的前提下,不过多过早地增添衣物,以此增加身体的御寒能力。

哪怕穿的再薄,该遮住的地方也要遮住,不能与风寒直接接触。

这些部位绝不能“冻”

“秋冻”并不是全身各个器官都要冻,有些部位,如颈部、脚部、腹部和肩膀等部位应根据气温变化注意保暖。

腹部

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

下腹受凉对女性伤害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经期妇女尤其要加以重视。

双脚

脚被称为人的第二心脏。脚是人体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而脚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足部皮肤薄、脂肪少,保暖性差,所以足部皮肤温度偏低,也最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

脖子

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肩膀

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受伤。肩部受冻,易引发炎症。就算是年轻人,肩部受凉时间久了也会降低抵抗力,被“风寒湿邪”侵袭肩部,甚至出现肩周炎。

秋冻时应避开肩膀,肩膀冷的人还要注意保暖。

02

冻多久?

关于这一点,要因人、因时而异,比如北方的秋冻时间肯定比南方要短。专家给出的答案是以15℃为标准,秋天如果气温降到15℃以下,持续两周以上,就可以穿上秋冬的衣服。

“秋冻”并不适合所有人,这些人群不能“秋冻”

“秋冻”并不是人人适宜,下面几类人群比一般人更易受到寒冷的伤害,最好根据气温和身体感觉及时增添衣物。

01

身体虚弱的老年人

换季时节早晚温差大,是流行性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老人呼吸肌、膈肌及韧带萎缩,肺及气管弹性减弱、呼吸功能降低,不及时添加衣服更易感冒。

02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受寒冷刺激后,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外周阻力增大、血压较夏天有所升高;寒冷刺激会使原本就有病变的心肌缺血、缺氧更加严重。

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应及时增加上衣,保暖胸部以免发生心肌梗死;以往有多发性脑梗死、脑血管畸形或狭窄的老人,要注意头部保暖,以免加重或诱发脑卒中。

03

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关节炎患者在天气冷的时候,常会出现腿部胀痛、沉重感,建议在腿部戴上保暖护膝,可在保证膝关节稳定的同时促进血液循环。

04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人本身局部供血较差,血管受到冷空气刺激,易发生血管痉挛,使供应肌肉组织的血量进一步减少,加重局部的手足麻木、腰痛等症状。

05

儿童

正处于发育阶段的小朋友并不适合秋冻,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均较弱,突然的寒冷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小结

虽然“春捂秋冻”确实可以增强抵抗力,但还是要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来判断,想要提高抵抗力,更重要的还是多参加锻炼,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情,注意合理的饮食搭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yy/257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