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65岁的李四(化名),一年前因中风入院治疗,经及时抢救与后期康复训练,恢复良好。
然而,他还是老觉得耳鸣、肢体麻木、身体无力等,总感觉中风要复发,医院检查,结果又显示身体各项指标正常。
来来回回折腾下来,李四觉得身心疲惫、焦虑、失眠,他很疑惑:到底哪里出问题了呢?
”心脑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高血脂、中风、冠心病等等,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人们的认识多为服药、做手术等。
然而,很多心脑血管病患者除了出现躯体病变外,还存在很多精神心理问题。即患者各项检查指标都很正常,但症状还是无改善。这时就需要配合相应的心理治疗。
“心身同治”疗法:在给予患者药物治疗的同时,重视其精神心理的治疗,帮助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相反,如果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及时识别治疗其精神心理问题,治疗效果将大打折扣。
我国每小时约人
死于心脑血管病
近年来,心脑血管病发病率逐步攀升,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据统计,在中国,每年有近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病,即每小时约有人死于心脑血管病。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较复杂,除了外部环境、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与肥胖、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以及不爱运动等之外,精神心理因素也是一大重要原因。
精神心理因素在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人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压力大的状态,或者情绪发生大的变化时,往往会伴随着一系列的生理变化。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心脑血管病患者同时合并有精神心理问题,反之,精神心理问题也会明显加重和促进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这两类疾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
约七成心脑血管病患者
同时患有焦虑症
心脑血管病患者合并精神心理问题主要分三种类型。
类似文章开头的患者李四这样的案例,就是心脑血管病患者合并精神心理问题中的其中一种类型:
心脑血管疾病继发精神障碍。
有的患者因为胸闷、心悸、头晕等症状就诊,仔细追根溯源,会发现根本原因可能是抑郁、焦虑或躯体化障碍,但被误以为是心脑血管疾病而导致身体出现不舒服。这种就是精神障碍相关的‘心脑疾病症状。
还有一种常说的‘吓出来的心脏病’,也就是医源性的‘情绪问题’,其是因为部分医务人员没有客观、中肯地评价病情和预后,有意或无意地加重了患者精神负担。
正是以上种种原因,造成心脑血管病与抑郁、焦虑障碍共病率越来越高。
有研究资料显示,心血管疾病患者伴发抑郁和焦虑症分别高达22.8%和70.9%,且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发生率为36%,轻度抑郁占80%。
所以,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不要仅盯着心脏和血管,还要注意其心理问题。
银杏蜜环口服溶液由0.03g银杏叶提取物和1g蜜环粉组成
银杏叶提取物:
1:促进大脑供血供氧,增强记忆力,改善健忘、失眠、头晕目眩、心慌气短、耳鸣等亚健康状态;
2: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减轻头痛、耳鸣、晕眩、健忘、多梦、手脚冰凉等状。
蜜环菌:1:抗眩晕,细胞(心肌、神经细胞)保护功能,抗焦虑和失眠,免疫调节。2:蜜环粉中吲哚类可抗焦虑和失眠,治疗神经衰弱,蜜环粉中嘌呤中的腺苷成分是调节睡眠的主要内稳态因子之一,可缩短睡眠的潜伏期,并延长睡眠时间,可调节睡眠。纠正不良生活方式
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干预
“心身同治”是一种综合治疗方式,除了药物治疗外,同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其中,及时发现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很关键。
运用“心身同治”疗法,患者医从性明显提高,能够自觉地、更加合理规范地用药,自我保健能力增强,精神状况明显改善,大大提高了生存质量,降低了再住院率和死亡率,减少了心脑血管病造成的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
“心身同治”的具体做法
1、患者就诊时,填写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SS)、患者健康问卷量表(PHQ-9/GAD-7)等,医生全面评估病情,对其精神心理问题进行筛查及诊断,选择中西医优势互补的治疗方案。
2、医生指导患者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吸烟、缺少睡眠和精神压力大等);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包括控制血压、血脂、血糖、肥胖等)。
3、针对有精神心理问题的患者,医生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干预,包括放松训练、日常冥想、正念疗法等。
4、科室定期开展心脑血管健康教育讲座,向患者传播心脑血管健康知识,普及中医养生保健常识。
5、利用自媒体交流平台,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hl/21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