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为什么要谨防心脑血管疾病?
听听《健康中国》怎么说!
正·文·来·啦·春季气候逐渐变暖,许多心血管疾病患者经过一冬的严寒之后,都认为患病的“高发期“已经过去,开始不自觉地放松了警惕。据专家介绍,事实上每年3、4月份仍是心血管病患者的”危险”期,此时您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对于患有三高的病患、心血管疾病患者或者岁数较大的长者,都会增加心脏病及急性中风发作的机会。
固定布局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春季为什么要谨防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常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上升,人体内血液流速减缓,引发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造成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缺血性或出血。1.每到春季,急性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病患者的发病率常会出现一个高峰。究其原因,多变的气候是最危险的杀手。春季气温变化较快,昼夜温差大,血管受冷空气刺激突然收缩,血压容易升高,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老年人,适应能力差,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老年病患者,血管硬化更为严重,极易在春季发生脑溢血、中风、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
2.春季的阴雨天对心血管病人也十分不利。雨季天气阴沉,气压下降,这种环境会影响人体的血管、神经、内分泌等功能,往往使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胸闷、头晕等不适症状。另外,若不慎淋雨,则更有可能引起感冒受寒,诱发心血管疾病。
3.另外,老年人自身免疫功能下降,随着户外活动的增多,遭受风寒侵袭和细菌感染的机会也随之增多,容易发生感冒、发烧、肺部感染等呼吸系统的疾病,而这些病都有可能诱发或加重心血管疾病。
正确认识“春困”警示信号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儿”,很多人在初春时节总是懒洋洋的,哈欠连连。此时老年人要特别加以注意,有频繁“春困”的症状,其实是心血管疾病的预警信号。对此专家解释说,中老年人特别是患动脉硬化者,由于血管壁弹性降低,流向大脑的血液量减少,致使大脑缺血缺氧,患者会通过打哈欠使胸腔内压力下降,从而使脑细胞的供血供氧能力得到改善。但这种改善是暂时的,频繁打哈欠常预示缺血性脑中风、心梗等疾病的潜在威胁,要医院检查。
心脑血管疾病常见的早期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头晕,头痛,耳鸣,视力减退,行为异常,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嘴角不自主流口水,一侧肢体麻木、无力或活动不灵,心慌,胸闷,胸痛,眼前黑朦,咳嗽、活动时气急,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下肢浮肿等。
春捂有度:穿衣看天气春天是冬天向夏天过渡的季节,气候变化多端,早晚温差大,穿衣服要看天气。心血管疾病人群就怕受凉,引起血管收缩,血压波动等,容易诱发疾病。所以根据气温变化情况,适时调整,不要脱衣过早而反受寒邪侵袭,也不要春捂过度而汗出受凉。饮食清淡:燥热别多吃春季阳气上升,阴寒之气逐渐消退,饮食宜清淡平和,羊肉、狗肉等燥热之品要少吃或不吃,以免生发内热而上火。心血管疾病人群可多吃些春季当令的韭菜、竹笋、马兰头、香椿等新鲜蔬菜,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可改善便秘,也有利于心脑血管的健康。锻炼适度:莫疲累春季气温逐渐升高,万物生机勃勃,人与自然相应,精神面貌焕发,活动量增加。外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时,调养性情,呼吸新鲜空气,吐故纳新,有利于身心健康。建议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要注意掌握好活动量,切忌劳累而诱发疾病。情志舒畅:平和勿兴奋情绪波动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常见诱因之一,所以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也是预防发病的一项基本准则。春天万物复苏,容易使人情绪兴奋,应当注意不要乐极生悲,为人处世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过喜过悲。心血管疾病人群在季节转换之时,还应注意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根据变化调整用药,以保证病情的稳定,不能因为天气暖和了而放松警惕。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hl/21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