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小伙伴们,最近是否有在看《关于唐医生的一切》。
这医院心脏外科主任唐佳瑜携一众同仁,解决了28个高难罕见的心脏病例,并成功研发国产“全磁悬浮人工心脏”的故事。
而在近期剧中,医院院长薛正伦得了极为罕见的心脏血管肉瘤,考虑到身份与私心的综合考量后决定隐瞒病情,医院进行秘密诊治。
虽说手术参与者都尽可能为薛老病情进行保密,但最终在一项术前检查----放射性核素全身扫描时被同事们察觉到。
剧中唐医生讲到----要想确诊癌细胞是否出现转移,就得需要进行放射性核素全身扫描。
为何薛老需要做这项检查?这项检查又是什么呢?
PET-CT,到底是什么?
放射性核素全身扫描,又称为PET-CT显像。
所谓的PET-CT,其实就是一种将PET和CT结合在一起的检查方式,能够帮助医生在早期的时候发现癌症,其中PET负责提供的是病灶的功能与代谢等详细的信息,而CT图像能够显示病灶的具体位置。
由于这种检查方式的灵敏性和分辨率都要比其他检查方法更好,只要一次显像就可以看到患者全身各部位的图像,因此往往作为疾病早期诊断、分期的工具。
通常而言,PET-CT可以检查这3种疾病:
一、恶性肿瘤
最常用到PET-CT这种检查方式的疾病就是恶性肿瘤,比如乳腺癌、淋巴癌以及肺癌等。
对于这些疾病来说,PET-CT检查的准确率很高,不仅能够对肿瘤是否发生转移的情况进行了解,而且还可以对肿瘤转移的范围进行精确地划分,从而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帮助。
二、神经系统疾病
PET-CT还可以对一些神经系统疾病进行诊断,比如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等。
通过这种检查方法,不但可以对疾病的发展程度进行了解,而且还能对患者发病之后,脑功能受损的情况进行判断。
三、心血管疾病
除此之外,医生还可以通过PET-CT检查来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部位进行了解,其中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冠心病。
PET-CT能够对患者发病的区域以及心肌活力进行比较准确的判断,等到医生对疾病进行充分地了解之后,可以根据检查结果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除此之外,若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PET-CT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对手术后的效果进行了解,更好地促进疾病的恢复。
由于一次成像具备精准定位的优势,医生可以通过PET-CT检查来实现早期发现疾病的目的。
不仅如此,这项检查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医生更好地为患者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
既然如此高效,为何PET-CT不经常进行呢?
主要有3个原因:
1.检查过程中会产生辐射
据了解,这种检查的辐射量要比CT扫描产生辐射量更高。
若多次进行这种检查,或者在做完这种检查后又去做其他带辐射的检查项目,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辐射过量的问题。
即使这种检查的效果十分明显,但患者也要尽量避免多次进行这种检查,更不要将其变成一种体检的常规项目。
2.PET-CT的结果不一定准确
通过PET-CT检查出来的结果可能会出现偏差。
具体来看,PET-CT主要是利用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情况来对肿瘤的活跃程度进行判断,然后再根据活跃程度对肿瘤疾病进行确诊。
但有些肿瘤看起来和正常组织差不多,而有些不是肿瘤的炎症反应却会显示出代谢异常的情况,因此PET-CT检查可能会被这两种情况混淆,从而使得结果出现误诊的情况。
另外,很多肿瘤的发生位置比较隐蔽,再加上体积比较小,因此及时利用PET-CT这种方法去对肿瘤进行检测,也很难准确地探测到肿瘤。
3.价格贵
从性价比来考虑,PET-CT的一次检查费用在~元,对比其他防癌筛查而言,花那么多钱去做一个结果还不确定检查,性价比实在太低了。
同时,PET-CT还不能替代胃肠镜、CT、MRI等检查手段。因此,这就为什么不建议用PET-CT作为普通人防癌筛查途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hl/26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