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微信 https://m-mip.39.net/nk/mipso_4580330.html

神经病学前沿知识汇总!

年10月18日,由齐鲁制药主办的REP神经科学高峰论坛以线上形式召开,大会邀请到医院董强教授,南京大医院徐运教授担任主席,大批国内神经科专家共聚一堂,对神经科学领域众多疾病的热点进展和动态进行了精彩讨论和分享。《医学界》有幸在论坛期间采访了担任会议主席的董强教授,结合专家视角对本次高峰论坛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分享。

01

脑卒中全程管理,对中国患者至关重要

首都医科医院赵性泉教授以“脑卒中的全程管理”为题进行报告,赵教授指出,《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显示,脑卒中对国人的威胁仍然巨大[1]。因此仍需通过大量工作,全方位提升脑卒中全程管理的效果和执行状态。例如在零级预防中应采取控制吸烟、饮食、运动等方式,实现“理想心血管健康因素”状态,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2-3];一级预防应借助FSP等卒中风险评估工具寻找高危人群,重视高血压、盐摄入、含糖饮料等可控危险因素[4],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卒中预防。对脑卒中患者的急性期干预,应重视多学科“组织化医疗”模式,优化静脉溶栓流程,推广血管内治疗;个体化降压、降脂、抗栓治疗,结合生活方式调整,可在二级预防中显著降低卒中再发风险[4],患者康复阶段也应全面评估患者状态,管理运动、认知、情感症状并重视人文关怀。

刘学源教授、胡文立教授、王翠兰教授等多位专家在讨论环节表示,卒中的致死致残率高、经济社会负担重、临床防治压力大,卒中系统规范的全程管理,对改善患者预后尤为重要。

全程管理一方面应通过科普宣教等方式,改善当前我国零级预防、一级预防不足的现状,神经科医师亟需提升参与程度;

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提升急性期溶栓、二级预防、康复和并发症防治的规范化诊疗水平。

02

以线粒体保护作为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靶点,或为卒中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医院的林鹏飞教授以“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为题作了报告,林教授指出,我国缺血性卒中约70%属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穿支动脉型[5],两种类型都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因此动脉粥样硬化是我国缺血性卒中发生最主要的病因。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线粒体是连接危险因素、氧化损伤和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重要环节。线粒体功能障碍可通过加重机体氧化应激、促进血管炎症反应、诱导细胞凋亡等过程,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因此线粒体有望成为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新靶点。

林鹏飞教授主要介绍了其课题组开展的线粒体保护药物艾地苯醌抗动脉粥样硬化效果及作用机制的动物研究。林鹏飞教授在前期体外研究中证实了艾地苯醌对内皮细胞的损伤有保护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动脉粥样硬化的AopE-/-小鼠模型证实艾地苯醌可以抑制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生成,同时艾地苯醌还可以减少斑块的脂质成分及炎症反应,增加胶原及平滑肌细胞的含量,使斑块更加稳定。

林鹏飞教授还通过体内及体外的实验研究,证实艾地苯醌可以激活SIRT3-SOD2通路,从而减少线粒体ROS的生成,使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减少,进而抑制了下游的炎症反应通路,最终抑制了Aop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生成,从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徐运教授、朱遂强教授、郑金瓯教授、谷文萍教授、李锐教授等多位专家,在讨论部分对艾地苯醌的这一研究表示充分肯定,认为线粒体功能障碍-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卒中的关联较为明确。艾地苯醌动物实验的研究结果提供了线粒体保护作为靶点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理论依据,如能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则意义更为重大。

最后徐运教授总结发言,建议对与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的神经科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都可以尝试用艾地苯醌进行治疗的研究探索。

03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jc/22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