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第一位死因,同时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负担。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心血管病现患人数2.9亿,其中脑卒中万,冠心病万,高血压2.45亿。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导致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据估测,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任重而道远。
常见心脑管疾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为动脉粥样硬化,其危险因素有很多,最为关键的是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不均衡膳食、缺乏运动、精神压力等,这些均与生活方式相关,是可以改变和控制的。因此,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如何防止已患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病情恶化,关键是如何早期防控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
一、常见危险因素的防控
(一)合理膳食:
1.食物多样、膳食平衡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是平衡膳食模式的基本原则。只有一日三餐食物多样,才有可能达到营养均衡。我国的膳食指南推荐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
2.四个饮食限制
(1)限制总热量,严格限制糖类摄入,每人每天糖摄入量应该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该忌纯糖类食品,尽量少吃或不吃含糖量较高的甜品及加工食品。
(2)限制脂肪,食用油每人每天控制在25克以内,尽量以橄榄油、茶油、菜籽油等植物油为主,少摄入动物油。少吃或者不吃反式脂肪酸,每日反式脂肪酸摄入量不超过2克。
(3)限制胆固醇,少食用富含胆固醇的动物性食物,比如肥肉、动物内脏、鱼子、蟹黄等,膳食胆固醇的摄入量不超过mg/d。
(4)限制食盐,我国膳食指南推荐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6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更严格限制钠盐,推荐每日食盐用量控制小于5g,提倡低盐饮食,限制或不食用腌制品。
(二)适量运动
超重与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BMI大于24为超重,大于28为肥胖,因此除了膳食平衡,科学运动和减重也尤为重要。保持每周≥分钟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或每周≥75分钟的高强度身体活动可减少成年人心血管病发病。推荐成年人每天进行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每周进行5d(达到至少分钟/周)。当然,运动方式要因人而异,比方说老年体弱及冠心病的患者要避免高强度的运动,应在医护人员或运动专家指导下进行。
(三)戒烟、限酒
吸烟和被动吸烟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吸烟不仅增加冠心病、脑卒中等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也是主要的致癌因素。酒精过量也可提高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中国营养学会根据中国人的饮酒习惯和体质特点提出每日饮酒的酒精摄入量是成年男性不超过25g,成年女性不超过15g。
(四)控制三高
高血压、高脂血症及高血糖(糖尿病)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因此合并以上疾病的人群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含均衡膳食、规律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定期复查、合理用药、将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最大程度避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五)心理平衡
慢性压力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长期精神压力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血管内膜收缩,可增加心源性及脑源性猝死的危险。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经济压力骤增,很多人处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中,使得心脑血管的疾病越来越年轻化。可以进行呼吸训练、肌肉放松、练习冥想、音乐舒缓等方法进行缓解压力,多锻炼、参加聚会等集体活动,正确的应对压力,保持充足的睡眠、愉悦的心情过好每一天。
(六)定期体检
定期接受体检检查很重要。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群体要坚持每年查体,了解自身血压、血糖、血脂、以及动脉硬化的情况,有问题的指标及时复诊,必要时药物治疗,使危险因素得以控制。可以下载心血管风险的APP进行自评,有助于预测10年的心血管病风险,督促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防控。
二、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治疗方法
冠心病、脑卒中是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以冠心病为例进行概述,主要有以下几种治疗方式,因存在个体差异,需要在医生指导及监测下进行。
(一)一般治疗,患者急性期需要留院观察,发作严重者予以吸氧及心电监测,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护理,长期卧床者防止肺炎、褥疮等并发症发生
(二)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抗血小板药物是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的基本治疗,目的是减少血栓事件,抗血小板药物主要代表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治疗主要用于长期慢性房颤患者,防止血栓形成脱落引发肺或脑梗死。抗凝药物主要代表药物有华法林,利伐沙班等。
2.抗缺血治疗:通过降低氧耗和或增加缺血区域血流供应,改善心绞痛症状和体征,代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代表药物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硝酸脂类药物(代表药物单硝酸异山梨酯)、钙离子拮抗剂(代表药物地尔硫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代表药物培哚普利,依那普利)、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剂(代表药物缬沙坦、厄贝沙坦)。
3.调脂治疗:调脂治疗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的作用已在多个大规模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低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并因此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代表性药物有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
(三)再灌注治疗
1.溶栓治疗:这种方法主要在无条医院进行,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使梗死相关血管早期开通。溶栓药可直接或间接的使血栓中的纤维蛋白溶解,从而使被阻塞的血管再通。溶栓治疗有其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要评估患者出血的风险,由医院心内科专科进行评估。另外,大于80岁的患者不建议溶栓治疗。高龄患者隐匿性出血风险较多,尤其是致命性出血性风险高于其他年龄组。
2.介入和外科手术治疗: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选择不同术式,旨在迅速恢复动脉血供。血管内介入治疗如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以及经皮腔内旋切术、旋磨术等。外科手术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三、心脑血管病的误区
错误认识一:急性心梗保守治疗好 有些冠心病患者对新技术、新疗法了解太少,觉得手术有风险,在紧急时刻不愿选择急诊介入手术。有资料表明,患者早期介入治疗组6个月死亡或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远远低于早期保守治疗组,因此,要改变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如果经济条件许可,高危患者行介入治疗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错误认识二:放上支架就万事大吉 很多心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患者做完支架手术后症状迅速消失,甚至恢复了体力活动,就以为万事大吉了。其实,支架治疗并非一劳永逸,它通过支架改善血管局部狭窄,从而使心肌缺血症状得以缓解。但由于患者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和条件,如果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控制不佳,随龄增加,其他部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也会增加,冠心病仍可能复发,因此应注意按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根据病情,按医生要求药物控制危险因素。错误认识三:血脂在正常范围,无需服降脂药有些患者血脂在正常范围,可是医生却给他开了他汀类降脂药,他们认为这是过度用药。其实不然。对健康人而言,血脂正常范围无需降脂治疗;但对患过心肌梗死,做过支架治疗、冠脉搭桥手术,患糖尿病或同时有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血脂达标就不能按照化验单上的正常范围。不同危险分层的人群调脂的目标是不同的,尤其是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合适的范围,能够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另外,对于急性冠心病患者,他汀类降脂药可起到稳定冠脉斑块的作用,发挥了降脂作用以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错误认识四:诊断了心脑血管疾病,吃药后没再发作,就是治好了,可停药医院就诊后服用了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加上其他改善症状药物以后症状好转,之后很长时间未再有胸闷、胸痛发作,认为冠心病已治愈,因顾及药物副作用,自行停药,殊不知冠脉病变的基础依然存在,明确诊断冠心病或脑血栓的患者,不用或不规范的使用抗血栓及稳定斑块、调脂治疗,一旦有诱因出现,很容易造成原有斑块不稳定、出血、破溃、血栓形成,演变成急性心肌梗死或脑卒中,危急生命。
错误认识五:刚做完健康查体,指标正常,不会得心脑血管病许多患者近期进行了全面的健康查体,医院告知体检结果基本正常,但患者在体检后没多长时间就出现胸闷、胸痛或头晕症状发作,认为无大碍未能及时就诊,以致于失去最佳治疗窗口,留下并发症,甚至搭上性命。实际上,目前一般的健康查体不含心脑血管影相、冠状动脉CT这些非常规特殊检查,只涉及了肿瘤筛查、代谢指标、脏器形态功能的检查,这些检查并不能诊断冠心病的有无,脑血管硬化的状态,因此无自觉症状、体检指标正常并不能说明没有心脑血管的动脉硬化。
结束语随着医学和科学的进步,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心脑血管病诊疗水平不断提高,但人们对相关危险因素的防控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仍为上升势头。面对当前我国依然严峻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形势,“预防为先”、“源头控制”仍然是心血管疾病防控的重大突破口。因此,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需要全民的共同参与,政府的大力支持,前景可期,任重道远。
专家小档案范利,医院原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专家组专家。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国家卫健委健康促进与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解放军航天员健康中心医学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高血压分会副主委;现分别担任《中华保健医学杂志》、《中华老年多器官杂志》主编。《中国老年学杂志》副主编。
范利院长在为患者精心诊治著名老年心血管疾病和保健医学专家,多次被评为“中央保健先进个人”,并获得中央保健委员会颁发的荣誉证书及全军医疗保健特殊贡献奖。荣立个人二、三等功;年度获“中国女医师五洲女子科技奖”,年被评为“全军干部保健杰出专家”,年获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年被中国医师报评为推动行业前行力量“十大医学贡献专家”;年被《人民日报》、人民网评为“推动健康中国年度十大人物”。年获得科技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颁发的军民融合奖。作为第一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和军队课题1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军医疗成果一等奖、二等奖4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年获“十一五”军队医学科技重大成果奖;发表论文余篇(其中SCI论文28篇);主编老年保健医学专著13部。
作者/范利马聪本文源自《科学与大健康》融媒体杂志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扫描北京治疗白癜风需花多少钱乌鲁木齐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wh/20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