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华,医学博士,医院神经介入科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专家,中国青科协委员、国家中央机关与企业青联委员、北京市青联委员,世界介入神经放射联合会高级会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会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会员。

50多岁的王女士在手术台上,脑部的巨大动脉瘤顶部已经开始“冒血”。“要是再晚一点,血一出,必死无疑,”刘爱华主任回忆这位让他印象深刻的病人,漏诊让她病情被耽误了两年。两年前,王女士因为眼睛凸起、眼睑下垂四处求医,眼科、耳鼻喉科看了个遍,治疗两年毫无起色。一个偶然机会,做了头颅核磁共振,才发现原来头部有一个30毫米的超巨大动脉瘤。

“这个病人不能等,进来后就安排了手术,”刘爱华主任说,手术后病彻底治好了,但遗憾的是在这之前,眼睛已经因为压迫失明了,“医疗需要科普,需要互动,需要发散思维,不要仅限于专科的视角。”

探索是刘爱华主任提到最多的字眼,他从年开始当医生,起初是大外科,随后转到脑外科,做“有成就感”的开颅手术。然而,在经历了一些患者后,刘爱华主任开始转做脑血管介入治疗的研究,“选择开颅,可能对患者的创伤恢复期是1个月,半年、甚至一二年,而介入治疗对患者的损伤是无来说是微创的,术后三天大部分就能恢复正常生活”。

“微创是必然趋势,我愿意融入到医学前沿去。”虽然知道做介入对医生身体会造成辐射损伤,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做出了选择,他笑着说,“以前头发挺多,现在都掉了。但对我来说这点牺牲是值得了。”

刘爱华主任介绍,上世纪90年代,介入治疗发展的初始阶段,简陋的条件、粗犷的操作方式以及“只要能治疗就是一个进步”,彼时介入的好处是“不能治的病用介入可以治了”。而如今经过医务工作者的不断探索,介入治疗的目标是让病人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从单纯提高生存率发展到提高生存质量,让患者活得更好一点。”

作为医院神经介入团队核心成员,刘爱华医院医院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动静脉瘘栓塞治疗数百例,临床经验十分丰富。做手术仅仅是神经介入工作的冰山一角,在这个新兴学科领域,需要探索的实在太多。现在刘爱华主任的重点方向有三。

其一,对复杂动脉瘤的新技术进行对比研究,譬如双微管、球囊辅助、支架辅助,刘爱华主任的目标是,通过比对哪些技术更好、哪种技术更适合谁,为复杂动脉瘤介入治疗制订指南或规范提供依据,医院选择治疗方案更有针对性,“就像女性选择化妆品,根据皮肤选择对应产品,相当于细化指导的工作”。

其二,对未破裂动脉瘤,从形态学,血流动力学等角度,评估其自然破裂风险,对高破裂风险患者积极介入治疗,对低风险患者进行严密医学观察。刘爱华主任的重点是通过筛查制订手术选择标准。

其三,对脑血管畸形进行危险因素分析以及联合治疗的探索。“我们更强调的是综合治疗,可能不只是开刀,也不只是介入,也不只是伽马刀,我们更希望是一个病人来了以后,这三个科室来进行会诊,选择一个最佳方案,更多病人可能是联合治疗。这种治疗方式的优势是,切除不了的,先做一部分介入,把体积变小,降低危险,剩下一部分做切除或者伽马刀。我们也期待这样的联合治疗以后能明显提高患者预后。”

名医面对面

问:作为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兴学科,神经介入的发展现状?

刘爱华教授:神经介入科是在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影像科、介入科这几个科的边缘交叉的一个新的亚专业,这是近20年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主要是依赖于医学影像的进步,核磁、CT、MRI技术的进步,材料学进步。这个学科发展很好,与传统开颅的大创伤的治疗不同,是微创的治疗,一个是使治疗变得更安全,另一个是使治疗变得更容易接受。以前患者头发剃了,开颅,手术很大,危险性很高,特别是对于女性患者来讲从心里上难以接受。

神经介入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前段时间,全球最大规模的动脉瘤的临床试验,证实了介入治疗优于手术。目前,神经介入治疗在中国普及度还不够,一方面是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另一方面是因为费用(限制),材料进口太贵,但是以后的发展肯定是费用会越来越低。在美国,做介入比开颅便宜很多,在中国不一样,人的技术不值钱,但是材料标价都很高。譬如一模一样的弹簧圈,在美国卖、美金,在中国大概卖1万多。

但这是短期的,以后会越来越规范,材料降价是必然趋势。比如说针对硬脑膜动静脉瘘,我们在做一个新型的栓塞剂,它可能比进口材料更便宜,而且效果更好,治愈率大大提高,是非粘附性的栓塞剂。李佑祥主任是我们的舵手和船长,在他领导下我们正在做相关研究工作。

问:作为国内第一个成立的神经介入科,医院神经介入团队做了哪些探索?

刘爱华教授:神经介入要开展起来需要几个学科协作,比如急诊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影像科、导管室等相关科室的配合,我们科是国内第一个专门成立神经介入科的,以前的老主任,吴中学教授是神经介入的创始人,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现任主任李佑祥教授,在动脉瘤、血管畸形方面有很多独到的研究。举个例子,他采用血管闭塞的方法治愈难治型的大脑后动脉瘤进行闭塞,中动脉动脉瘤,基底动脉瘤,在国际上属于首创.而且他对脑血管畸形方面也很有研究。对脑血管畸形进行疾病自然风险及栓塞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再采取针对性的栓塞治疗,使介入治疗的准确性更高。打个比方,晚上打仗,戴个夜视镜,看得清楚前面敌人在哪里,起到这样的作用,更精准、更准确,而且更有效。

目前,经过团队的整体努力,天坛神经介入科在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治疗已经走在国际前沿,可以很自豪的说,在这方面,很多治疗都是我们最先率先使用的。很多手术方式、很多手术入路以及新型栓塞材料,都是我们在国际上最先采用和试验的。

问:对动脉瘤尤其是未破裂的动脉瘤的处理,如何选择栓塞治疗时机及方案?

刘爱华教授:手术与栓塞治疗的比较结果显示,未破裂出血组经栓塞治疗相对风险降低22.3%;有破裂出血组栓塞治疗相对风险降低29.7%。这初步显示了血管内栓塞治疗优于开颅手术,明显降低了患者术后近期的致残率与死亡率。

可见,上述两个国际性多中心研究结果更支持栓塞治疗,而且大多数学者认为,如果患者年龄超过65岁,或者患者伴有其他疾病,则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优势更加明显,相信随着栓塞新材料与技术的不断完善,会进一步改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个体患者进行干预治疗的“危险-效益比”。但专家同时指出,相对于开颅手术,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可能存在完全栓塞率低,栓塞后再出血率、再通率较高的不足,其长期疗效也有待进一步的随访研究。

该如何选择治疗策略

观察、内科辅助治疗、显微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是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四种对策,目前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是否该保守治疗或者积极治疗尚存在争议,较一致看法是对大量影响因素进行个体化分析权衡“危险-效益比”。

目前对于未破裂动脉瘤的处理,较为公认的有关指导原则如下:

●小的偶然发现的海绵窦内动脉瘤无需处理;大的症状性海绵窦内动脉瘤,如果年龄允许,症状严重或发展的话,应该积极处理。

●所有颅内症状性动脉瘤均应考虑处理;如果属于急症,应紧急处理;对于大的和巨大的症状性动脉瘤,手术风险高,处理应该中心化和个体化。

●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的动脉瘤无论大小均应处理,尤其是位于基底动脉顶部者;病人的年龄、健康状况和治疗的风险可能会影响动脉瘤的处理,当保守治疗时应严密观察。

●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史的无症状动脉瘤应该观察,除非患者年轻、有子瘤或有其他独特的血液动力学特点等需要考虑治疗;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家族史的也应考虑积极处理。

●在考虑年龄、健康状况以及动脉瘤破裂风险的基础上,大于10毫米的动脉瘤应该积极处理。

专家介绍

刘爱华,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专家,中国青科协委员、国家中央机关与企业青联委员、北京市青联委员。从事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临床与基础研究20余年,每年完成医院医院的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动静脉瘘栓塞治疗数百例,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临床经验丰富,微创栓塞技术娴熟,治疗成功率与疾病治愈率高于95%,介入治疗并发症与后遗症低于5%。目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脑出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救与微创治疗,脑动脉瘤(血管瘤)、脑血管畸形以及脑动静脉瘘的外科与介入栓塞治疗,尤其擅长破裂出血的脑动脉瘤急性期的危重病人抢救与微创介入栓塞治疗、难治性脑血管病临床确诊与微创治疗以及脑重要部位的高风险脑动脉瘤(脑干、后循环、巨大型、夹层、梭形等复杂动脉瘤)微创介入治疗。

擅长:

1、脑动脉瘤(脑血管瘤)微创介入栓塞治疗2、脑出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救与微创治疗3、未破裂脑动脉瘤的风险评估与处理策略4、疑难复杂巨大动脉瘤的风险评估与治疗5、脑血管畸形(AVM)的介入栓塞治疗6、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介入治疗7、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介入治疗8、脊髓血管性疾病诊断与介入治疗。

脑动脉瘤治疗相关成果如下:“脑动脉瘤介入治疗”9年获得全国医药业科技进步一等奖、“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临床研究”年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后循环脑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研究”年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成果完成证书。

刘爱华个人荣誉如下:“中国医药科技创新人物”、“全国脑动脉瘤病例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北京市高层次卫生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医院神经外科栋梁人才”、“王忠诚医学奖励基金一等奖获得者”、“医院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奥运会优秀志愿者”等。

科研方面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以及首都医学发展基金课题8项,进行了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栓塞治疗规范化以及普及推广研究、脑动脉瘤血流动力与破裂风险的预警研究以及脑血管病栓塞材料的国产化等研究。国家、与自然科学基金等脑血管疾病科研项目评审专家,中华医学杂志审稿专家、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审稿专家,世界介入神经放射联合会高级会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会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会员、北京市医学会会员。目前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已在SCI收录以及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6篇,其中近SCI收录的论文26篇(如CURRNEUROVASCRES、PloSONE、ACTANEUROCHIR、APJCP、JCLINNEUROSCI等)

附二、主要获奖与荣誉11项

1)全国医药业科技进步一等奖“脑动脉瘤介入治疗临床与基础研究”

2)全国高等院校科技进步二等奖“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临床研究”

3)国家教育部科技成果完成证书-“后循环脑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研究”

4)中国医药业科技创新人物

5)王忠诚医学基金会一等奖

6)北京市高层次卫生人才

7)北京市科技新星

8)北京奥运会优秀志愿者

9)医院神经外科学科骨干

10)医院优秀党员

11)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先进个人

附三、出诊信息与联系方式

目前刘爱华每周出诊安排:周二上午、周四上午门诊五层特需门诊,周五上午门诊三层脑血管专科门诊,为方便患者,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以及各种脑出血的患者可以到门诊临时加号(神经介入),来就诊时请携带患者的造影、核磁以及CT等影像学资料。

点击左下角“原文链接”,阅读《和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访医院神经介入科主任李佑祥》。

名医访谈,请云医生(xikangyunyishng)

或长按以下,点击“识别图中”即可。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殿疯病擦什么药好
白癜风信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yf/18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