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7(1) :-.DOI:10./cma.j.cn--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第一大死因,占全球死亡人数的31%[1]。国内心血管病患者达2.9亿,其患病率和病死率仍在不断上升[2]。《-年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全球行动计划》明确把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列为目标之一[1]。大多数心血管疾病可通过改变危险行为来预防,如吸烟、不健康饮食、缺乏锻炼和有害饮酒等[1]。然而仅通过医护人员单向健康教育使患者被动改变不健康行为的常规模式对患者自我管理的效果并不理想。有分析指出在设计干预研究时应特别注意干预背后的因果机制以提高干预效果[3],且基于理论的行为改变模型对生活方式干预可取得更有效、更持久的变化[4]。国内目前在心血管等慢性疾病干预中应用较广泛的行为改变理论有跨理论模型、保护动机理论等[5,6],但上述理论均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yf/25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