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心理是脑的机能。与人类心理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大脑皮层,其次是边缘系统、脑干网状结构和丘脑。早在十五世纪,人们即发现恐惧、愤怒、喜悦、以及难以表达出来的悲伤或压抑的怒气对躯体有不良影响。
一、脑血管病病前不良心理因索
情绪改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不同的人对同一刺激有不同的反应。脑血管病明显诱发因素包括高兴过度、吵架生气、遭遇不幸、思虑过度、过于悲伤、突然惊恐等。在精神刺激下,血液中ADP、儿茶酚胺可致丘脑下部机能变化,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肌肉紧张、血糖及血脂含量升高等,这些因素可导致血粘度升高、血压不稳、血流不畅,以致发生血管病变及微循环障碍。
尤其是老年人,大脑功能相对减退,使老年人心理活动对应激的耐受力下降,多且老年人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病之高危因素,再加情绪因素影响更易发生脑血管病。
二、脑血管病病后心理变化
一方面是疾病本身造成神经心理改变——脑血管病患者病前或多或少的有脑动脉硬化改变,以致使脑组织发生慢性缺血、缺氧,并且可有不同程度脑萎缩,当发生脑血管病后,由于脑组织水肿和缺血、缺氧、脑血流量降低,致使脑神经细胞坏死,可造成记忆障碍、智能改变及言语障碍等,极易引起精神症状、智能障碍及行为改变等血管性痴呆症状。
另一方面,患病后造成患者精神、心理上的负担而产生——老年人患脑卒电后,由于缺乏思想准备及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更易产生各种不良心理因素,如恐俱、悲观厌世、优虑、情绪低落、死亡迫近感、担心疾病复发、担心无人照顾等。病后不良心理因素的出现,对疾病的预后则会产生极不良影响。
三、不良心理因素的防治
首先:应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平时要保持心情舒畅,心要宽,别生气,要学会自寻乐趣、自我陶醉,要减少紧张和压抑的心境。老年人难免有身体某方面的不适,要正确对待疾病,不要有思想压力。要在积极治疗疾病的同时保持乐观的情绪,树立正确的处世观,理智的看问题,妥善的解决问题,对预防脑血管病有重要意义。
其次:是医院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使患者放心、安心;患者病后可有依赖性心理增加,自尊心增强,猜疑心重,情绪易不稳,一旦照顾不周则易出现情绪变化,产生不良心理,要使用礼貌性言语,态度和蔼,以诚待人,多安慰患者。
另外:患者亲属要正确对待病人,切勿将病人当成一种负担,对患者要本着人道、孝道的精神去关心、照顾。
只有搞好医生与患者、医生与家属、家属与患者等各方面关系,才能有效的防治脑血管病,并达到良好预后。
白癜风是什么样的白癜风皮肤病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zl/10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