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性泉,男,首都医科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常务副主任,血管神经病学科主任,党支部书记,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中国卒中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卒中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卒中学会医疗质量管理与促进分会主任委员,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医院学会眩晕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眩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神经病学分会常委,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库成员,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脑血管病执行委员会委员,医院协会医疗康复机构管理分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委员,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副总编辑等。

脑血管病已成为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是我国居民致死和成人致残的第一顺位疾病,脑血管病死亡率为.9~.8/10万人。

脑血管病可防可治,但医疗服务存在差距

通过开展临床研究获得防治脑血管病的正确方法,形成的国家脑血管病诊疗指南并成为医疗质量标准。在我们诊治脑血管病过程中,仍存在明显的不符合国家指南推荐的诊疗行为。以静脉溶栓为例,发病3小时治疗时间窗内给予溶栓药物仅为12.3%。

我国十一五、十二五推动中国卒中医疗质量改进

在十一五期间,建立中国卒中登记数据库I期,开展中国卒中医疗质量评价,评价医疗质量、确定与绩效指标相关的因素,确定临床及功能结局与住院期间医疗质量及卒中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的关系。十一五期间,中国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医疗质量执行率较为低下,以静溶栓为例,发病3小时治疗时间窗内给予溶栓药物仅为12.3%,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些证据支持了中国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的医疗质量评价与改进研究的需要。

在十二五期间,建立脑血管病诊疗质量控制行业标准和医疗质量控制指标,成立国家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和推动国家脑血管病质控体系建设,形成国家、省级脑血管病的质医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脑卒中医疗质量控制评价和改进工作和培训工作。通过上述改进政策和措施的实施,与十一五相比,我国十二五期间脑卒中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升,部分医疗服务质量的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同期水平,比如住院期间早期抗栓从80.3%提高到84.6%,出院时抗栓药物使用从71.0%提高到90.3%,他汀药物治疗从42.6%提高到66.3%。但仍存在显著差距,发病3小时时间窗内静脉溶栓从14.1%仅提高到18.3%,合并心房颤动抗凝从19.7%仅提高到21.0%。

……









































白癜风的治疗费用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疗效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zl/12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