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就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的疾病统称。也被称为“富贵病”的“三高症”。60岁以上老年人中40%~45%患有高血压的同时还患有高血糖或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四高一多”的特点,目前,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

心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和脑血血管疾病,包括:脑血栓、脑栓塞和脑出血等11种疾病。它是由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粘血症及微循环障碍所引起的。

(1)机关干部、企事业领导、知识分子等。由于他们每天压力过大,精神紧张,导致人体神经失调,新陈代谢发生紊乱;主要器官功能失去平衡,易造成动脉硬化,从而引起冠心病和脑血栓。

(2)烟酒过度、生活无规律者。他们较易造成血管痉挛,血流不畅,往往过早患心脑血管疾病。

(3)肥胖及饮食不科学者。他们往往营养过剩,使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过高。

引发性脑血管疾病的原因

心脏和大脑的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的成因则是:自由基攻击血管壁的“低密度脂蛋白”LDL,使其丢失电子变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即坏胆固醇,这时作为人体重要免疫细胞的巨噬细胞就会将这种“坏胆固醇”作为异物吞噬掉,进而形成粥样硬化的斑块。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血流受阻,心肌细胞和脑细胞供血不足,容易引发缺血性组织坏死。缺血所引发的组织损伤是致死性疾病的主要原因,诸如冠动脉硬化与中风。但许多证据说明仅仅缺血还不足以导致组织损伤,而是在缺血一段时间后又突然恢复供血(即再灌注)时才出现损伤。缺血再灌注造成的微血管和实质器官的损伤,主要也是由再灌注瞬时产生大量自由基所引发的。显然,自由基在心脑血管疾病致病过程中的作用非常关键。

心脑血管范围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其中发生在心脏动脉血管的疾病称为心血管疾病,主要有: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等。发生在脑动脉血管的疾病称为脑血管疾病,主要有: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等。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以下特点:

1、隐蔽性

病情不发作时,大多患者无任何征兆。做常规血脂、血压等检测,亦可显示正常,这给患者的麻痹大意提供了思想基础。特别是,很多患者本来很重视,到医院检测后(无血栓检测项目)听医生说血脂、血压等都正常,就以为自己无危险,实际处于隐蔽状态下的血栓,时刻可以危及生命。

2、突发性

心脑血管疾病常突然发作,很多发生脑梗、心梗的患者,都是突然发生的,可以是躺在家里的床上,也可以是上厕所、散步的时候,让患者防不胜防。

3、直接致死

脑梗、心梗发生时,都是血管被堵死,切断了大脑、心脏的供血供氧,如抢救不及时,常导致患者直接死亡。

4、必须及时抢救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病情发作后,必须及时抢救;但临床资料显示约50%医院抢救的途中。

心脑血管症状

冠心病的症状(包括心绞痛、心肌梗塞):

胸闷、心悸不宁、心慌气短;心率不齐;胸痛、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气紧、晕厥、虚弱、嗳气;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舌质紫暗、脉沉弦为主症的冠心病、心绞痛、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上腹痛、恶心、呕吐;左后背痛、左手臂痛。

缺血性脑中风的症状(包括脑血栓、脑栓塞等):

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或者交叉性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外眼肌麻痹、眼球震颤、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眩晕等。肢体无力、麻木,面部、上下肢感觉障碍;单侧肢体运动不灵活;语言障碍,说话不利索;记忆力下降;看物体突然不清楚;眼球转动不灵活;小便失禁;平衡能力失调,站立不稳;意识障碍;头痛或者恶心呕吐;头晕、耳鸣。

全身血管是一个密闭的腔,血液中长期沉积着脱落的细胞碎片、坏死产物、脂肪球、血液垢等,造成血液流速缓慢,血管腔部分阻塞或完全阻塞,而危机生命。

以往治疗心脑血管的药物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单纯的扩血管,如同吹气球一样,反反复复,血管失去弹性,导致血管硬化,病情更加严重,甚至破裂危及生命。另一类是溶栓溶脂类,主要通过药物溶解动脉硬化斑块,并将其排出体外。此类药物无法防止血管内脂质等垃圾再次沉积,形成新的斑块,溶解速度低于形式速度,患者只能常年服药。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不得不做支架、搭桥,但往往会出现血管在狭窄、再闭塞、再损伤现象。专家表示:尽管支架、搭桥使一些重症患者暂时度过危险期,但五年内患者平均死亡率却分别上升13%—21.3%,并且治疗价格昂贵,一般家庭难以接受。

方法一:将血液一次抽出ml,经精密仪器处理,像滤豆腐一样,把血中垃圾取出,精华再输入血管内,连续3-5次后,血液在血管内畅通无阻,恢复了健康。方法二降脂溶栓,清除血栓,降低血粘,改善血管血液内环境,疏通血管,净化血液,降低危害,改善心脑供血,防止加重与复发。方法三通过急性期治疗后,大部分病人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这就要求及时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首先控制好血压,把血压控制在合理水平,同时每晚口服阿司匹林--mg抗凝(必须终生服药),有利恢复和预防复发;结合祖国医学在防病治病中的优势,中西结合,综合康复,提高疗效,使患者恢复到最佳状态。

方法四针灸:根据病因与后遗症状,合理配穴,促进功能恢复。

方法五按摩:帮助患者翻身,上肢做伸展运动,下肢做倔曲运动,同时按摩瘫肢肌肉与关节,预防僵硬与萎缩,控制感染,防止褥疮发生。

方法六药浴:通过表皮吸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康复。

方法七训练:加强认知,记忆,语言,吞咽,运动功能训练,帮助功能恢复。

方法八药物治疗

方法九要定期进行检查,三分治七分养,要做到:l.血压保持稳定,高压以下,低压90以下.2.血糖,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围:3.积极预防,治疗心脏病,4.戒烟,戒酒,5.合理安排工作,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6.适当锻炼,慢跑,打太极拳等,7.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煎炒,油炸,烈酒等不消化和刺激性食物,多食水果,蔬菜和纤维性食物,多饮水,饮食上要远三白(糖,盐,猪油),近三黑(黑芝麻,蘑菇,黑米).从营养价值看,四条腿(猪,牛,羊)不如两条腿(鸡,鸭),两条腿不如一条腿(蘑菇),一条腿不如没有腿(鱼).经常吃海带,河鱼,鱼油可减低脑细胞死亡速度。

心脑血管预防。

(一)合理膳食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但是有许多人的饮食并不科学,以为大鱼大肉就是生活质量的提高,其实不然。人的健康状况不同,饮食也应当有所不同。建议心脑血管病人养成以下饮食习惯。

1、增加纤维膳食膳食中纤维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的作用。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主要是粗杂粮、米糠、麦麸、干豆类、海带、蔬菜、水果等,每日摄入纤维量35克—45克为宜。具有降脂功能的常见食品还有洋葱、大蒜、香菇、木耳、芹菜等。

2、多吃鱼和鱼油鱼油具有明显的调节血脂功能,能够预防动脉硬化。大量摄取富含ω-3的鱼油可对心血管疾病有积极的预防作用。国际营养组织建议:人们每天摄取千卡的能量,相应的应该摄取0.6—1克以EPA和DHA形式存在的ω-3脂肪酸。拿国货精品鸿洋神中老年型鱼油为例,每天必须至少服用3—5粒mg含量为30%的鱼油胶丸,才能保证人体的基本需要,纽崔莱深海鲑鱼油胶囊每粒含EPAmg和DHAmg,每天两粒即可保证预防效果。ω-3脂肪酸治疗量为3~4g/d,选用纽崔莱深海鲑鱼油胶囊10~13粒/天即可。

3、多吃豆制品大豆里面富含多种人体所必须的磷脂。常吃豆腐、豆芽、豆腐干、豆油等豆制品有益于人体健康,能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4、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取量脂肪摄入应严格限制在每日不超过30克或占总热量的15%以下。胆固醇摄入量每日应该控制在毫克—毫克以下为宜。尽量避免食用高胆固醇食品,如动物的脑子、脊髓、内脏、蛋黄、贝壳类(如:蚌)、软体类(如鱿鱼、墨鱼、鱼子)。

(二)科学生活1、加强体育运动每天坚持运动1小时,活动时心率以不超过与年龄之差,或以身体微汗,不感到疲劳,运动后自感身体轻松为准,每周坚持活动不少于5天,持之以恒。

2、戒烟限酒长期吸烟酗酒可干扰血脂代谢,使血脂升高。

3、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失眠、过度劳累、生活无规律、焦虑、抑郁,这些因素可使脂代谢紊乱。中老年人不要长期打麻将、下棋,保持心平气和,尽量少生气。

(三)尽量少服用干扰脂代谢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利尿剂、双氢克尿塞、速尿、类固醇激素等,均可使血脂升高。

(四)积极治疗影响血脂代谢的有关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酒精中毒、胰腺炎、红斑狼疮等,均可干扰脂代谢。

(五)定期体检45岁以上中年人、肥胖者、有高脂血症家族史者、经常参加吃喝应酬者、高度精神紧张工作者,都属高危对象,应定期(至少每年一次)检查血脂、血压等指标。

预防必要性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人类寿命大约在-岁,而现今平均寿命只在80岁左右,影响寿命的因素是什么,据报道,心脑血管病是人类尤其是老年人减寿的主要杀手。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已成为当今人们关切的热点,也是医务人员迫切要解决的主要任务之一。

人体随着年龄增加,各种组织逐渐老化,心脑血管尤为明显,60-70岁老年人心输出量与20-30岁人相比,约减少20%-30%,大脑皮层细胞减少约25%;动脉硬化、血栓形成、冠心病、高血压病、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明显增加,致死率和致残率也随之增加,给家庭和社会造成负担。要延缓生理衰老过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就必须要以预防为主。

采取措施

1.严禁吸烟,少饮酒。低度白酒每天不超过半两,葡萄酒每天~毫升,啤酒每天不超过毫升。中青年人最好不喝酒,可常喝清淡茶。

2.健康饮食。注意食物多样性,均衡性,多食五谷杂粮,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吃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多吃三黑(木耳、黑豆、黑米),多食醋,多凉拌,有条件的要多吃些野菜,少吃油炸食品,少吃猪牛羊肉,少吃动物类油脂,少吃盐和蔗糖,少吃动物内脏和海鲜。冬季进补要适度,大量进补热性食物和滋补药酒,很容易造成血脂增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冬季进补一定要根据个人的体质进行。

3.平时特别是上午与夜间要注意有无胸闷、憋气、胸前疼痛、心慌、脉搏异常及喉、胸阻塞感等症状,一旦有一过性肢体活动不灵、麻木、不能说话、眩晕、晕厥、头痛、呕吐、昏睡、一眼或双眼失明、复视、走路不稳等症状均应及早就医。

4.血压高是引起心脑血管病的罪魁祸首。20岁以上就要定期检查血压(每年至少2次),血压等于或超过/90毫米汞柱,需按医生意见诊治并定期复查,不可大意。

5.生活要规律,保证较好的睡眠。劳逸结合,要根据身心情况锻炼身体,每天有氧运动不少于30分钟。保持大小便畅通。

6.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心脑血管患者不是不能运动,而是要适当运动,运动量减少也会造成血流缓慢,血脂升高。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控制好运动量。冬季要等太阳升起来之后再去锻炼,此时,温度回升,可避免机体突然受到寒冷刺激而发病。患者不宜晨练,因为睡眠时,人体人体各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活力不足,晨起时突然大幅度锻炼,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冬季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7.心理健康。学会自控,精神饱满,情绪乐观,稳定,不为生活的不快或追求的贪婪而左右,喜怒不形于色,切忌思想情绪的大起大落。情绪激动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大忌,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尤其要放宽胸怀,不要让情绪起伏太大。









































北京如何治疗白癜风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zl/13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