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包括脑出血(ICH)和蛛网膜下隙出血(SAH)。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也称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为60~80/(10万人·年),在西方国家约占卒中的10%~15%,在我国可占到20%~30%。急性期病死率约为30%~40%,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高的。在脑出血中,大脑半球出血约占脑干和小脑出血约占20%。
脑出血的临床表现及检查
(1)临床表现:可突发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有头痛、呕吐,可伴血压增高、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临床表现的轻重取决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脑桥出血会出现交叉瘫,小脑出血会出现眼球震颤和共济失调,内囊出血会出现三偏征(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对侧同向偏盲)。
(2)检查头颅CT检查是最有效、最迅速的诊断方法。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1)临床表现:多在激动或用力等情况下急骤发病。主要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持续不能缓解或进行性加重,脑膜刺激征明显,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出血量、积血部位、脑脊液循环受损程度。
(2)检查:头颅CT检查为首选方法。
治疗和护理
(1)一般治疗护理:卧床休息、保持气道通畅、吸氧、鼻饲、对症治疗、预防感染、定期翻身、病情监测。
(2)降低颅内压:首先以高渗脱水药为主,如甘露醇或甘油果糖、甘油氯化钠等,可酌情选用呋塞米。
(3)控制血压
1)脑出血时不急于降血压,应先降颅内压,再根据血压情况决定是否进行降血压治疗。
①血压≥/mmHg时,在降颅压的同时可慎重平稳降血压治疗,使血压维持在略高于发病前水平或/mmHg左右;血压降低幅度不宜过大,收缩压<mmHg或舒张压<95mmHg,不需降血压治疗。
②血压过低者应升压治疗,以保持脑灌注压。
2)蛛网膜下腔出血:降压指征为去除疼痛等诱因后,如果收缩压>mmHg,可在血压监测下使血压下降,应保持收缩压在mmHg以下可降低再出血风险。
(4)止血药物:一般不用。
(5)防治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宜早期用尼莫地平。
(6)亚低温治疗:有条件越早应用越好。
(7)康复治疗。
用药注意事项与患者教育
(1)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24~48小时避免搬动患者),定期翻身,防止压疮,抬高床头15°~30°,以减少脑部血流量;
(2)限盐2~5g/d,保证充足水量和补充膳食纤维,防止大便干燥;
(3)避免诱因,如情绪激动、兴奋、排便用力。
(4)禁止使用吗啡与哌替啶,因其抑制呼吸中枢和降低血压。
赞赏
长按白癜风治疗时间北京中科医院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zl/18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