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走 https://m-mip.39.net/nk/mipso_5112739.html

最近,一款新的仪器被用于临床(图1),治疗肢体严重缺血,该产品外观如同心脏起搏器,也和起搏器一样,发出规律的电信号,通过特定的电刺激,阻断使血管收缩的神经冲动,使血管扩张。

图1脊髓刺激仪

所谓肢体严重缺血,是指因为外周动脉的闭塞性疾病进展恶化,导致肢体主干血管堵塞,肢体末端微循环严重灌注不良,导致远端躯体组织的营养障碍,严重的会发生坏死,导致截肢(图2,图3)。肢体严重缺血在临床上主要见于下肢动脉硬化、糖尿病足、脉管炎、雷诺氏并等各种风湿免疫性血管炎。前两者多见于老年人,后几种往往见于年轻患者。

图2下肢缺血趾端

图3动脉硬化的CTA图像

对于肢体严重缺血的患者,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介入和外科手术,所谓介入治疗就是通过体表一些部位穿刺血管,将球囊送至特定的闭塞段血管,在血管腔内扩张,必要时放置支架开通动脉(图4)。这是目前的主流治疗方法,创伤小,回复快,大多数局麻下就可以完成。所谓搭桥,就是用自体静脉或人造血管在闭塞段上下两端架起桥梁,将血液越过闭塞段直接送到远侧通畅的血管(图5)。这种方法创伤稍大,一般全麻,需要1-2周才能拆线,由于有人造移植物,需要抗生素预防感染。这两种方法都是血管再开通的方法,缺点是新开通的血管内表面不光滑,易形成血栓。

图4下肢动脉介入治疗球囊扩张

图5下肢动脉的搭桥手术,图中白色为人工血管,术中要打隧道,将人工血管经隧道引至两个切口

正常血管内表面有一层特殊的细胞,具有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重新开通的血管没有这层细胞,因此很容易再次形成血栓,所以介入手术后的患者需要长期口服抑制血栓的药物。即便如此,由于有新的创面(重新开通的血管内壁或搭桥的吻合口),机体的修复过程导致的瘢痕可能会使血管重新狭窄或闭塞(医学上叫内膜增生)。为抑制这种过度的内膜增生,有时候医生会使用内膜旋切、药涂球囊或支架,放射球囊、冷冻球囊等方法,但仍无法完全避免血管的再次闭塞。许多患者会面临开通——闭塞——再开通——再闭塞反复的手术,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很早以前,医生们就已经知道,人体的血管是有沟通的,当一段主干血管逐渐闭塞的时候,这些沟通的血管有可能逐渐扩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侧枝。我们还知道,当血管受到寒冷、吸烟、和一些神经性内分泌因素的影响,可以收缩,一些原本有狭窄的血管的收缩,可以导致血流中断,而血流一旦停滞,就可能形成血栓。由此,临床药理学家开发出许多血管扩张的药物,一方面扩张病变狭窄的血管,另一方面扩张侧枝,帮助改善一些病情不算太严重的患者肢体缺血。

血管收缩扩张的神经叫植物神经(交感神经),从神经入手,一些外科医生会给患者做交感神经切除术,由此部分患者的缺血症状可以得到缓解。但交感神经切除是不可逆的,而交感神经除了控制血管收缩舒张之外,还有其他一些作用,包括控制出汗,腰交感神经可能还参与性功能。由此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那么有什么办法,可控性的阻断交感神经呢?

这款血管起搏器就可以实现非血管再通的改善血供,其原理是通过在脊髓外埋入一个电极,发射一定强度的电信号,刚好阻断相应节段的交感神经,使该节段神经支配的血管都扩张,从而改善血供。由于不是在血管腔内操作,避免了血管内膜损伤导致的急性血栓形成,又避免了后期的内膜增生,术后无需长期用药。电信号的强度可调,对交感神经没有器质性损害,电刺激本身还可以促进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的释放,可以缓解疼痛,对一些因缺血疼痛长期使用镇痛药物的患者,可以减少药物依赖。

这款血管起搏器,其原理大家早就知道,国内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就已经开展了一些针刺麻醉的尝试,其后许多专家也做了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但主要集中在电针刺激激发内啡肽对疼痛的缓解上,对电针引发的血管扩张反应研究开发不多。现在国外的这款产品已经成熟,并在临床推广应用,我们期待国内类似产品的出现,可以造福更多中国患者。

张学民

感谢打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zl/212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