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家传
90后中医师
中医的生命在于疗效
中医的根本在于疗效中医的传承在于疗效
01
煮粥悟人体
这个话题前面几期我们重点聊过。今天我们从煮粥这件事来再次谈谈。
煮粥最为关键的几点:一是水量的多少,二是火候的大小,三是搅拌的汤勺。
水量
火候
搅拌汤勺
煮粥
水量在粥中所占比例,取决于我们给的火候大小和熬煮的时间。从米少水多、流动性好的状态,逐渐熬煮到米水恰当的稀粥,再到米多水少的稠粥,如果不加搅拌,甚至最后将粥煮到焦糊。
血稠、心梗、脑梗、脑溢血、高血压
其实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当今有心脑血管疾病人群一步步演化的历程。
这类人,长期的生活状态是,能吃能喝。而且怕热出汗多。吃饭满头汗、稍一活动就一身汗。夏天必须有空调冷气才会觉得爽、觉得自在。要不然一刻都难耐、不安宁、烦躁。为什么?因为他的生活饮食起居习惯,造就了他的体热过重,不断耗损他的阴津阴液。
中医讲:“汗血同源、汗为心之液。”我们流出来的汗液,是从血液系统三焦系统排出来的。如果长期内热过重、或加上运动让自己出大汗,久而久之,我们的血液系统就会出现“津(水)”不足。
人体血液系统大部分是水液。所以当长期这样下去,就会导致这个系统缺水。缺水的后果就是:血稠,同时瘀血也会产生。这就是血脂稠、脑梗、心梗的来源。因为血液的流通性逐渐降低了,同时就再出现高血压。这就是脑溢血的来源。这也是人本能的加强血运供给。
出汗的误区
很多人还在认为多出汗就是是排毒,所以尽可能的出汗。还认为出汗,可以通过多喝几杯水来补充回来。非也。水是H20,汗可不是单纯的H20。而且这中间还要涉及脏腑的转化过程,这个水才能被人体所用。读到此你还会觉得流汗多是在排毒吗?尤其是年龄大的人,或者已经有此风险的人群(以往文章有自我评估方法),更不能在冬季出汗太多或频繁出汗。
糖尿病与现代光电检查
很多人的内热过重,就会相对比正常人来讲出现:喝水多、口干口渴明显。甚至有人是“水牛饮”。但为什么这样喝水,还是不能解决口干口渴的问题呢?
其实到这个阶段,中医就已经可以早西医5-10年判断此类人有糖尿病的风险。中医称为“消渴症”。
可是我们现代人的思维被训练成盯着死的指标来判断自己的健康。压死骆驼的不是这一根稻草的问题,而是因为是最后的一根!
我并不是诋毁或排斥现代光电仪器的检查(这并不是医生的伟大),而是在强调人的慢性病、恶性病有它的演化、累积的过程。并非指标所能决定和判断当下是否处于健康。
所以人们又该如何解释一个连续体检了5年的人,前面4年检查无异常,怎么才一年就查出诸多问题,甚至一些恶性问题呢?那所谓的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呢?不禁让人深思!
02
煮粥悟诊治
既然此类疾病是因为热邪过重,那么我们首要的就是清热!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考虑已经形成的瘀血(有些是人体不能够流通的痰湿水液,所以这也是为何很多古方化瘀活血药组当中还有化痰药)。另外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一点,就是给我们的血液系统加水来“稀释”。
热在太阳:麻黄、桂枝
热在少阳:柴胡、黄芩
热在阳明:知母、石膏、枳实、大黄、芒硝
热在血分:黄连、丹皮、栀子、生地、
热在阴分:黄柏、知母
津不足:天花粉、石斛、玉竹、黄精、西洋参、生地
痰湿:陈皮、瓜蒌、竹茹、半夏、茯苓、南星、薤白
瘀血:桃仁丹皮红花三七川芎当归
气滞:瓜蒌、薤白、郁金
读过伤寒的人,估计也就知道是选用哪些方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