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时节,湖北省通城县大坪乡内冲瑶族村的飞檐翘角、狗头牛角、小桥流水愈发灵动起来;石墙、石梯地、石板巷格外明亮,瑶望千年广场两弯十二节牛角弯张有力,迎接着游客的到来。
4月18日,极目新闻记者走进湖北通城这个曾经有名的“穷窝子”,只见层峦起伏的药姑山云雾缭绕,山野的清新之气扑面而来。
青山碧水绿道,涓流浅滩廊桥,古朴典雅的瑶乡古街被群山环抱。美丽的自然山水,跨越千年的瑶乡文化,处处是景,步步入画。
瑶望千年广场
沉寂千年的古瑶文化复苏了
内冲瑶族村位于湖北、湖南两省交界处的通城县大坪乡药姑山南端,这里被誉为瑶族早期“千家峒”、瑶族祖居地、中国古瑶文化传承展示基地,也是湖北省唯一一个国家级瑶族特色保护自然行政村。曾几何时,这里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古瑶村寨。而今,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个美丽而文明的古瑶文化新村。
“中华古瑶第一村”内冲瑶族村
当极目新闻记者走进该村新落成的古瑶文化陈列馆时,只见陈列柜里,展示出各式各样具有瑶族特色的银头饰、狗图腾饮酒器等文物和瑶族耕作器具。陈列馆正前方,穿戴古时装束的盘王雕塑映入眼帘,表情肃穆。讲解员介绍:“盘王是古时瑶族的部落首领,也被瑶民们视为精神领袖。”
“盘王”雕塑
古瑶文化陈列馆由大坪乡政府、内冲瑶族村、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历时一年筹建。该馆存有布展文物件,划分为两大展区,为瑶踪追溯、瑶迹惊世、瑶乡掘秘、瑶韵悠长、瑶情深炽五部分,采用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式,以实物、图片、视频等形式,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古瑶人的民俗民风,体现了瑶族故里药姑山的文化历史变迁与精髓。
在陈列馆,记者还有幸见到了“镇馆之宝”——狗头虎爪石神台。工作人员介绍,年春,通城县组织瑶族文化考察组深入瑶族先民遗址之一大风塝考察,无意中发现了一块有花纹的石头。后经考古学家鉴定,确认是瑶族人祭神用的狗头虎爪石神台。这座重达斤的神台被请下药姑山后,如今成为“镇馆之宝”。
据了解,通城县委、县政府还依托内冲瑶族村优良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立足药姑山旅游规划,以“瑶望千年,药韵楚天”为主题,为美丽瑶乡量身打造了“一轴两环三片”的总体规划。
根据总体规划,瑶族风情村将创建融瑶乡风情、山水田园、中医药文化于一体,集休闲、度假、娱乐、健身、民宿、餐饮、会议等于一身的AAAA级景区,打造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赏民俗情、享田园乐的乡村旅游精品,展现“中华古瑶第一村”的魅力。
昔日贫困村变身网红打卡村
4月18日,极目新闻记者在内冲瑶族村景区二期项目“萌萌屋”民宿建设现场看到,十多座颇具瑶族特色的木屋分布在山坡上,通往木屋的沥青路面平整洁净,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如今的内冲瑶族村,不仅实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还探索出一条脱贫攻坚+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相结合的乡村发展之路。
“民宿项目建设内容包括14栋萌萌屋、1个游客接待中心和观景平台、咖啡厅,附加空中栈道等配套工程。”顺着村书记胡金文手指的方向,极目新闻记者放眼大山深处,依托药姑山自然风貌打造的瑶乡药谷景区也已初具雏形,“这里就是游客服务中心,目前正在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村书记胡金文介绍,二期瑶乡药谷景区将以溯溪、环山近3公里步道为主线,沿途设置大小景点20余处,并于五一假期正式和游客见面。
一排排石屋、山寨、石墓的遗址上散落着的石门、石缸、石磨和陶罐等生活用品,真实的生活场景让游客们惊叹不已。今天的内冲村,不仅是旅游村,更是网红打卡村。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只为和古瑶风俗文化“亲密接触”。夜幕时分,瑶望千年广场上霓虹闪烁,游客们聚集在两只参天牛角拱卫环抱的巨大舞台上欢歌跳舞。
“我特地趁着周末来玩,来了解瑶族的民族文化,特意租了一套瑶族衣服,感受一下服装特色,来到这里觉得还挺好的。”湖南游客黄喆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她特地来到中华古瑶第一村打卡,这里的古瑶文化博大精深,建筑很有特色,风景美丽怡人,非常值得一玩。
“目前,30亩果蔬采摘园已经初具规模,主要种植湘莲、草莓、百香果等果蔬,可供游人一年四季观光采摘。”胡金文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自年12月31日开园以来,中华古瑶第一村已累计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带动旅游消费达万元,仅今年2月份,旅游门票收入就达到80万元。如今的内冲瑶族村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正发展为旅游名村、幸福之村。
脱贫户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4月13日,湖北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咸宁64名先进个人,33个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接受表彰,而通城县大坪乡内冲瑶族村村民委员会正是其中之一。扁担挑不进、院落脏乱差、娶媳妇困难,这个曾经落后的村落,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许多村民开始通过办农家乐、做小生意、建种植基地脱贫致富。
3组脱贫户胡清夫妇原来在外省打工,景区开园后,夫妇俩就在村内开了一家农家乐,每天忙得不亦乐乎,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与以前相比,在外面上班一个月也只能搞三四千元,还没年没节。现在农家乐开了之后经常忙不过来,外加山上种植的黄精、钩藤等一些中药材,平均下来一个月可以搞一万五千多块呢!”说到这里,胡清高兴得咧开了嘴。
在深圳上班的胡佳南在去年春节前就辞掉了原来的工作,在自家门口摆摊卖起了旅游产品。“以前这里又穷又偏,环境也差,这里的人做梦都想出去,现在,环境变好了,又有了经济来源,住在这里是一种享受。”胡佳南感慨地说。
“目前,村里已经经营起了37家农家乐、民宿、小吃店、瑶服体验店等,百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和创业,这让村民们既就业又增收,村集体经济也不断壮大。”大坪乡党委书记吴红艳介绍,内冲瑶族村还充分发挥中药材资源优势,先后建成了千亩野生钩藤基地、亩黄精基地、亩苦参基地等,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借旅游产业发展的东风,很多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尝到了发展的甜头。胡金文介绍说:“原来全村户有户是贫困户,现在已全部脱贫;原来村集体经济为零,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接近20万元,今年算上与旅游公司的收入分红,预计可以达到45万元。”
来源:楚天都市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zl/24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