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纳雍县,一度因为交通的闭塞被外界笑称“去不得”。

  随着近三年来纳雍的交通发展,特别是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疏通农村经济血脉的重点工作来抓后,农村公路如“毛细血管”般遍布各个村寨,从而突破了乡村发展的瓶颈,“去不得”成为历史陈迹,纳雍人民正在一条条康庄大道上奋力前行。

-

纳雍县建设完成.公里的通村路,实现了全县“村村通”公路的目标。

纳雍县启动建设完成.8公里的通组路,在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公路“组组通”建设的开局之年开了个好头。

纳雍县将再接再厉完成剩余的多公里的通组路建设,计划在8月底完成主体工程,争取三年计划两年完成,在年年初实现全县“组组通”公路的目标。

通村通组路全面修好后,25个乡镇(街道),个村,户、人将受益,其中涉及市级深度贫困乡镇6个,深度贫困村83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

投工投劳修通村路

作为民心工程,通村路建设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在通村路建设现场,群众自愿让出土地、自筹资金扩宽路面、投工投劳的场景成了一大亮点。

  董地乡沙落村,在修通村路之前,坡度落差大,路基条件差,是极易打滑的泥巴路,路面整体宽度不足4米,局部地区只有2米,勉强够越野车、面包车、摩托车和拖拉机等小型货车通过。

  交通的不便利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发展,百姓修路呼声极高。年,董地乡争取到沙落村通村水泥路实施项目,但是由于地势陡峭,修路需要扩建路基,项目资金不够,迟迟没有施工队愿意进场。

  面对此困境,沙落村村民自主筹资,老百姓自己投工投劳扩宽现有路面。

  除了筹资外,村民们还带头扛起锄头和铁铲,免费投工投劳。而修路占用的土地,如果是6个受益组村民的土地,那都是无偿让出来的。

  村名郭顺海说:“就盼着村里通水泥路,进进出出都方便,以后想搞点种养殖也不用担心运输问题了。”

  修路前,迎难而上,每人出资,扩宽路面;修路时,不怕辛苦,投工投劳。

  像沙落村一样的,还有沙包乡双山村、阳长镇肖家寨村、猪场乡大冲村等等。   

通村路成了致富路

  如今,沙落村这条长5.9公里的通村路成了村民的致富路,覆盖沙落冲、石浪厂、岩脚寨、张家寨、离家寨、梁子上6个村民组,受益农户户1人,位于沙落村和青山村交界的纳雍县糯谷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也解决了运输难问题,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户也走向了糯谷猪养殖、林下养鸡的发展致富路,农户年增加收入0元。

  “以前通村路没修时,我们都是用小型货车或者拖拉机运输种猪、商品猪出去,一次只能运几头,成本高,现在修好了路,中型货车能进来了,运输成本降低了一大半,农户们的养殖积极性更高了。”合作社负责人潘鸿说。

  此外,路通后,邻村青山村的林下1万羽规模土鸡养殖场项目也得以顺利实施。

  而在阳长镇,肖家寨至大房子的通村路在年修好后,群众走路的腰板子都要挺直许多,也很快在沿路的村寨发挥作用。

  路修好后,很多面包车、三轮车直接开进村子,或接送群众赶集,或为群众拉洋芋、包谷、猪、牛、羊、鸡等到集市出售,成了群众的增收致富路;而修房建屋,拉沙、拉水泥、拉钢筋,直接拉到家门口,也为群众节省了运输成本。

  村民杨群艳的土地就在通村路旁边,收苞谷的季节,她将满地苞谷草胡乱收拾下,朝天一把萝卜种子,撒到地里,等到一个个的萝卜已经成熟,杨群艳就忙着收获然后拉到镇上去卖。

  杨群艳说:“往年也撒萝卜米(种子),年年到冬天,都要收近千斤萝卜,人吃不了多少,多数都喂牲口了,喂不完的就烂掉,可惜也没用。现在不同了,通村路就修在我家门口,种的农产品可以直接拉到镇上去卖,经济收入也就增加了。”

  年春,厍东关乡万亩樱桃园为游客打造舒适采摘环境,在原有的通村路基础上,完善万亩樱桃园内的观光道、采摘道等设施。

  如今,已完工的3.98公里观光道、20公里采摘道相互连接,沿着通村路在樱桃园蜿蜒而下,像一条条彩色的绸带,通向樱桃园深处,将万亩樱桃园连为一体,带动周边果农发展致富。

  “这几年,政府在樱桃园修了通村路、观光道、采摘道,为我们的樱桃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在我们总溪河的玛瑙红樱桃已经小有名气,每到花开季节和采摘丰收季节,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玩,为我们增加了不少收入,就算种得少的农户,一年都有上万元的收入。”当地果农纷纷点赞道。

通组路上的贫困户

  作为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脱贫攻坚四大硬仗之一,“组组通”公路建设被纳雍县委、政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年启动通组路建设后,各级各部门统筹协调,结合村组“一事一议”制度,采取“公司+劳务合作社+贫困劳动力”的建设模式,优先选择建档立卡贫困户为施工队员,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

  年春,昆寨乡谢家寨组至锅圈岩乡立新组的通组路建设现场,搅拌机轰鸣,路的这头,工人正在压实平整,路的那头,工人在修整槽底、铺沙石垫层、修路肩墙,那头已经修好,这头即将开始。

  而这些工人,很多是周边村寨的贫困户。

  目前,在这条线上修路的贫困户有15人,他们在修路前都接受了相关部门的技术培训,掌握了建设技术标准、施工工艺等。

  “去年附近村子开始修通组路,我们这些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就被聘请为修路工人了,现在修到自己村了,感觉幸福越来越近了,修路一天有元的工资,路通了,我们还要种脆红李,养牛养羊,这就是幸福生活。”陈松说。

推荐阅读

◆毕节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启动大会强调:聚焦结构调整聚力乡村振兴奋力谱写新时代“三农”工作新篇章

◆你知道怎样卖掉00多斤蔬菜吗?如果不知道,请点开看文章前四个字

◆脱贫路上的“青葱”日子

来源:毕节日报全媒体中心

监制:许学义责编:黎荣编辑:郭力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wh/241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