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以来,天气越来越热了,虽然夏季心脑血管病人的病情多趋向平稳,要比在冬天安全点,然而心脑血管科专家指出,如果心脑血管病患者因此就大意放松警惕,那么夏天也会很危险。
夏季人体大量排汗,体内水分流失多,使血液黏度上升,血液循环受阻,容易诱发血栓、心梗、冠心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夏天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峰期,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元凶”究竟是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又应怎样进行控制预防?
高温导致心脑血管病的“元凶”当气温高于30度时,人体心率加快,排汗量增加,身体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如果人体不能正常排汗,还会缺氧,大脑缺氧会导致头晕,心脏缺氧容易引发心绞痛、心肌缺血。另外,高温环境使人体的血管扩张,皮下血管流量增加,人们的情绪不稳定,冠状动脉收缩也会影响心脏供血。
高温天气出汗多,容易造成身体大量失水,若不注意补水,血液稠度增高,血液在血管内易形成血栓,导致缺血或心脑血管堵塞,甚至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特别是最近几场降雨过后,空气湿度增高,含氧量降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人常常会感到胸闷、气短、头晕等身体不适,尤其要警惕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夏季心脑血管病的预防方法
1、防流感
夏天高温多雨,心血管病患者应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应注意戴口罩,减少与流感和感冒病毒接触,要讲究卫生,勤洗手,避免感冒或流感的发生,以防引发肺部感染。
2、温差别太大
炎热天气,不少人都会长时间身处温度过低的空调房,乍一出门到高温的环境中,温差的骤然变化,很容易导致血管急剧收缩或扩张,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诱发心梗或脑梗。
尤其是入伏后的“桑拿天”,由于空气中湿度增高,含氧量降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很容易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
建议:当天气闷热、空气湿度大时,室内最好开启空调,但温度不要太低,与室外的温差以8摄氏度为宜;隔几个小时要开窗通风换气,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3、保证水充足
对于患心脑血管病的人来说,每天适量饮水十分必要。尤其在夏季,身体的水分会被大量蒸发,如果这时候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就会导致血液浓度增加,血液变得黏稠,极易突发心脑血管事件。
建议:每天的喝水量不少于~毫升,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应喝一杯水;半夜醒来也可适量补点水,可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
4、积极治疗原发病
有心血管疾患的人群,应该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严格按照医生为自己制定的治疗方案和干预措施进行治疗和康复,不能随意换用药物或擅自增减药物用量,否则会让患者病情加重,导致心功能恶化,引发心衰。
最好白癜风医院电话皮肤病白癜风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zl/10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