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吴海源受邀发布“潍坊市年度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状况及预防控制策略”。这是我市首次以“白皮书”的形式,向社会发布心脑血管疾病的监测结果,向居民提供专家建议。中央、省驻潍新闻单位、各新闻网站驻潍分支机构、市直主要新闻单位的记者应邀与会报道。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心脑血管疾病监测信息系统,通过连续地收集、分析全市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数据,经过专家对监测到的30多万个数据的严密计算论证,比较客观、全面的掌握了全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状况。
一、我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及死亡状况
(一)
发病率和死亡率
1、年发病和死亡情况
年,全市共报告心脑血管疾病新发病例例,发病率为/10万,相当于每天有人新发心脑血管疾病。共报告死亡病例例,死亡率为/10万,占我市总死亡人数的1/3,相当于每天有62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其中,脑血管疾病发病例、死亡例,心血管疾病发病例、死亡例。男性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女性。
2、-年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
心脑血管疾病粗发病率由年/10万,上升到年/10万,增长40.37%。也就是说,年报告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比年增加了2万多人。按病种分析,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标化发病率下降,但脑梗死标化发病率快速上升,增长率为26%,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成为发病率提高的主要病种。近5年来,心脑血管疾病标化死亡率下降了26.6%,说明人们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视程度和医疗救治水平均有了大幅度提高,降低了死亡风险。
(二)
不同年龄组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在65岁后达到峰值。
从各年龄组的发病率长期趋势来看,64岁以下年龄组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40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明显上升;65岁以上年龄组发病率略有下降。
从各年龄组的死亡率长期趋势来看,0~39岁年龄组死亡率上升;40岁以上年龄组死亡率逐年下降。
(三)
各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状况
1.脑梗死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脑血管疾病的第一位。年发病例、死亡例,男女发病性别比为1.22:1,死亡率差距不大。
2.脑出血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脑血管疾病第二位。年发病例、死亡例,男性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分别为1.25:1和1.15:1。
3.蛛网膜下腔出血
年发病例、死亡例。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男女性别为1:1.11;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07:1。
4.急性心肌梗死
年心肌梗死发病例、死亡例。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27:1,死亡率男女没有差别。
5.冠心病猝死
年冠心病猝死例,其中男性例、女性例。
(四)
发病、死亡的季节特征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季高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以1月、2月、3月和12月份最多。死亡以1月、2月和12月份最多。其余各月份发病和死亡比较均匀。
二、专家共识与建议
(一)
心脑血管疾病负担重。
我市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处在较高水平。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粗发病率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标化发病率也有一定程度增长。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受人口老龄化影响。作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老年人口基数越来越大,必然导致总人群发病总数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吸烟、高脂肪摄入、身体活动减少等,引起的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患病率居高不下,成为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上升的重要原因。
虽然整体医疗救治水平和保障水平提高,-年心脑血管疾病标化死亡率出现下降趋势,但心脑血管疾病仍是导致我市居民死亡的“第一杀手”,约占总死亡的33-37%。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预计未来几年我市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仍将继续增加,疾病负担继续加重。
(二)
男性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女性。
历年监测发现,除蛛网膜下腔出血外,男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心脑血管疾病是由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造成,男性发病率之所以高于女性,除年龄、遗传等不可控因素外,与男性有更多不良嗜好,如吸烟、饮酒、暴饮暴食、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有关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小于40岁年龄组男性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是女性的2.86倍和3.17倍,此后随年龄增加,性别差异逐渐减小。专家认为,除男女的生理差别外,很重要的原因是,该年龄段的男性,饮酒、吸烟、饮食不节制、生活不规律等频次更高;随着年龄增长,逐步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男女患病的差别逐步缩小。
专家提示良好的生活方式,是最有效的防控心脑血管疾病措施,特别是男性要尽早戒烟限酒、合理膳食、规律运动。
(三)
发病年轻化。
近5年来,40岁以下青壮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迅速上升,男性上升率达56.79%。青壮年患病人数逐年增加,心脑血管疾病不再是“老年病”。
青壮年与老年人群发病的危险因素不同,老年人发病主要是,因年龄原因导致的血管弹性降低、心脑功能下降;青壮年发病的主要元凶是,吸烟、饮酒等长期不良生活习惯。虽然青壮年的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低于老年人,但吸烟、饮酒的比例明显高于老年人。
与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相比,青壮年人群具有更大的可干预性。如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和缺乏锻炼等因素,完全可以通过自律加以改变,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的发生。
特别应该引起重视的是,近5年来,40岁以下年龄组死亡率在不断上升,40岁以上年龄组死亡率逐年下降。说明青壮年平时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必要的早期检查、治疗和应急自救准备,一旦发病,病死率会比较高。
专家提示,40岁以下人群是更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zl/22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