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目录

(一)影像学是血管疾病临床诊断的关键

(二)血管疾病的病理改变是在血管壁

(三)常规血管成像技术

(四)颅内动脉解剖特点是导致管壁成像困难的原因

(五)实现颅内动脉管壁MRI的基本条件

(六)高场强MRI可实现临床应用级别的颅内动脉管壁成像

(七)血管断面的二维高分辨MRI多序列对比扫描是病因/病理机制的诊断基础

(八)为什扫描方向要垂直于目标血管段长轴?

(九)采用二维薄层扫描的理由?

(十)多对比序列扫描的意义

(一)影像学是血管疾病临床诊断的关键

诊断疾病是非常关键的临床工作内容,精确的病因和病理机制诊断是制定有效防治策略的基石。临床医生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各种相关疾病信息进行诊断决策,这些信息来源包括:病史和症状,体格检查,血液和尿液等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评估,获取标本和病理分析,基因检测,等等。

先进的现代影像技术能于患者活体显示相关病变的位置、范围、形态特征、代谢和组织构成等重要诊断信息,对很多疾病的病因诊断帮助甚大,尤其是在血管疾病领域。

长期以来对人体病变标本进行病理分析的结果是很多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然而,不少疾病在死亡前是难以获得病变标本进行病理分析的,比如绝大多数的血管疾病。

现代影像学技术能够于活体显示血管病变的多种病理信息,提供关键的诊断信息。如:位置、范围、管腔状态、管壁改变等。

(二)血管疾病的病理改变是在血管壁

这是一个基本常识,各种疾病导致的动脉管壁病理改变包括:

1、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粥样硬化斑块,血管炎,夹层(壁内血肿),等。

2、管壁破坏薄弱/管腔膨出:动脉瘤,夹层动脉瘤,感染性炎症,等。

3、管壁剥离:夹层(内膜游离或双腔形成)。

(三)常规血管成像技术

1、CTA:CTA不仅能显示管腔状态,在管腔高密度对比剂衬托下,CTA还可用于检测大血管的管壁异常改变,包括冠状动脉和外周动脉。

2、MRI/MRA:增强MRA和TOF-MRA是常用两种MRA成像技术,用于检测管腔异常;应用黑血技术的MRI也能用于检测外周大血管的管壁病变。

3、超声:适用评估临近体表的四肢和颈部血管病变,可同时显示管腔和管壁异常,并能计算血流速度和显示血流方向。

4、DSA:运用经皮穿刺插管技术,直接在血管内团注对比剂(主要是含碘造影剂)进行血管成像,图像分辨率和对比度高,而且是动态成像,准确度高,是以前常用的血管评估方法;由于DSA是有创检查,随着无创血管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只有在诊断疑难或需要介入治疗时才会应用;虽然DSA对检测管腔异常十分敏感,但难以直接显示管壁病变。

上述常规成像技术可实现全身大部分血管的管腔和管壁显影,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

(四)颅内动脉解剖特点是导致管壁成像困难的原因

颅内动脉管径细小,且管壁纤薄,常规CT和MRI技术因扫描分辨率的原因,难以对其管壁进行有效成像;而且位于颅腔深处,也不适用于空间分辨率较高的超声技术。

另外,理论上讲,血管内超声和OCT技术是能够实现颅内动脉管壁的清晰成像,但颅内动脉管腔细小、行程迂曲和管壁菲薄的特点,加之有创操作风险和费用高昂,上述血管内成像技术难以成为颅内动脉疾病的常规检查选项。

(五)实现颅内动脉管壁MRI的基本条件

由于颅内动脉管壁的解剖特点,实现临床应用级别颅内动脉管壁MRI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为能够有效显示菲薄颅内动脉管壁,图像必须具有足够高的三维空间分辨率;

2、扫描图像还要具备高信噪比,这才能满足临床应用的要求;

3、采用合理的技术祛除血流和脑脊液伪影干扰,以最大程度衬托管壁异常,如黑血技术;

4、合理的扫描序列和参数设计,平衡好扫描时间和图像质量,在保证图像质量达到临床应用要求的情况下,尽量缩短扫描时间,提升受检者的耐受性和MRI机器的使用效率。

(六)高场强MRI可实现临床应用级别的颅内动脉管壁成像

高场强磁共振机(1.5T或以上场强)的出现,以及序列设计的进步,可实现对颅内动脉管壁的高图像信噪比的薄层高分辨率扫描,且能把扫描时间控制在合理范围,使得颅内动脉管壁MRI技术的临床应用成为可能。

虽然早期文献报道过采用1.5T磁共振机实施颅内管壁MRI扫描,但根据笔者的经验,应用1.5T磁共振机行颅内管壁MRI扫描局限较多,包括扫描时间长、图像信噪比一般等,故不推荐。推荐临床采用3.0T磁共振机实施颅内动脉管壁MRI扫描,因为即使是版本较低的3.0T磁共振机也能实现满足临床诊断需求的颅内动脉管壁MRI二维扫描图像。

(七)血管断面的二维高分辨MRI多序列对比扫描是病因/病理机制的诊断基础

不少中心试图采用一种或两种三维管壁MRI序列扫描图像进行颅内动脉疾病的病因/病理机制诊断,这是不合理的选择。文献报道和笔者多年实践经验表明,血管断面的二维高分辨MRI多序列对比扫描是颅内血管病变病因/病理机制的诊断基础。

扫描方案的三个关键点:

1、扫描方向:垂直于目标血管段的长轴,得到血管断面图像。

2、二维扫描:层厚一般选择2mm,笔者中心在大多数情况下扫描层厚是1.5mm,后循环层厚数值可以大一点,但不要超过3mm;层厚太小时,图像信噪比会变差;层厚太大,部分容积效应会影响微小组织信息的显示。

3、多对比序列:至少包括T2WI和T1WI平扫+增强,笔者中心即是采用此种方案。

采用上述扫描策略的根本理由是:为病因/病理诊断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下文将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八)为什扫描方向要垂直于目标血管段长轴?

颅内动脉动脉管径细小,MCA主干平均管径约2.5mm。如果病变位于MCA主干,当扫描方向平行于MCA主干长轴,在层厚是2mm时,最多有两个层面能扫描到MCA主干,此时部分容积效应会明显影响MCA主干病变的显示;在定位准确的情况时,也仅有一个扫描层面会完全在MCA主干范围内,但由于血管轮廓是圆形或椭圆形,血管壁病变常是不规则的,故也难以避免出现明显的部分容积效应。因此,当扫描方向平行于血管长轴时,仅能从一个或两个层面获得管壁异常的图像信息,且还要受部分容积效应的严重干扰,非常不利于诊断信息的采集。

然而,当扫描方向垂直于目标血管段时,薄层扫描时会有多个层面经过血管病变段;如果病变血管段不是很弯曲的话,则部分溶剂效应的干扰会很微小;因此,这种扫描方案非常有利于采集更多的诊断信息。

(九)采用二维薄层扫描的理由?

虽然,3.0TMRI三维扫描也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一般在0.7mm或0.8mm),因其各相同性的特点,还具有多方向任意层厚重建的优点;但其图像信噪比要远远低于二维薄层高分辨管壁MRI图像,且层内分辨率通常低于二维扫描(一般是0.5mm)。以上因素决定了二维管壁MRI图像具有更好的组织分辨能力,更适合于颅内动脉病变的诊断评估;而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三维管壁MRI也是适用的,如综合评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负担,或是颅内动脉慢闭介入术前评估,等等。

(十)多对比序列扫描的意义

单一的管壁MRI序列图像提供的病变组织信息常常是不完整的,不利于颅内血管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多对比序列能够显示尽可能多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信息,一般至少包括T2WI平扫和T1WI平扫+增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zl/254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