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主要包括脑出血、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四种疾病。
诱发因素有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情绪变化:指生气、激动、焦虑、悲伤、恐惧、惊吓、异常兴奋等情况;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以肉食为主,水果、蔬菜少;
3.超量运动,用力过猛;
4.气候变化,如季节交替时、方人初到北方时温差变化过大;
5.大便秘结干燥,必须用力才能排出,此时血压会突然升高;
6.服药不当:如降压药服用不当,导致血压不降或降的太低;抗凝药物服用过量或未达标,降糖药物使用不规范等。
7.老年人起床时速度过快,导致血压降低,脑部供血减少;
8.妊娠,妊娠期生理变化,特别是静脉淤血,水肿,纤维蛋白原增加等引起的血液高凝状态,尤其是在妊娠晚期和产后卒中风险增加。
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避免这些诱因,有利于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保持情绪平稳,不易过度兴奋及悲伤;保证睡眠充足,不能熬夜;
2.合理饮食,不能偏食,戒烟戒酒,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
3.适量运动,劳逸结合;可每日散步30-60分钟;
4.正规合理的使用药物,根据血压、血糖、INR值调节相应药物的剂量;高血压患者测量血压时间上午9点、下午15点为宜,但服用长效降压药物的患者测量血压宜在清晨服药前;糖尿病患者需监测空腹及三餐后2小时血糖,
5.老年人起床时动作要缓慢。
6.根据气候适当增减衣物,注意保暖。
7.如有问题,及时到神经科门诊随诊。
血压管理在预防脑血管病复发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高血压是脑血管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死亡的主要原因,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是预防脑血管病复发的关键。高血压是抗栓过程中导致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因此服用抗栓药物的同时需要进行严格的血压控制。不规律服药降压药物,导致血压波动较大,容易加快动脉硬化的速度,引起脑血管病的复发。
为了平稳控制血压,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监测血压时需要注意那些?
测量血压时机最好在清晨服药前,可以更好的反映血压控制情况;最好测量双上肢血压,一般右手臂测量值高于左手臂,如果相差20mmHg以内属于正常,但如果相差40mmHg以上就需要特别警惕有无锁骨下动脉或上肢动脉狭窄的可能性,提示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脑血管造影。
2.提倡家庭血压或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评估降压药物的疗效和疗程。
3.改善生活方式是高血压治疗的基石:减少盐摄入;合理膳食模式(增加水果、蔬菜摄入,减少胆固醇、饱和脂肪酸摄入);控制体重,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2)应控制在25Kg/m2;有氧运动,限酒,戒烟(避免被动吸烟),应避免暴露于寒冷环境,调整好情绪压力。
4.一般情况下,脑血管病急性期以后,血压宜控制在/90mmHg以下,如果可以耐受,尽可能将目标血压控制在/80mmHg以下;但对于伴有颈动脉或颅内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不能使血压降的过低。
5.脑血管病患者口服降压药物宜选择CCB、ACEI、ARB、利尿剂。
6.坚持规律服药,监测血压变化,如果发现血压很难控制或过低,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调节用药,不得擅自增减药物,否则容易诱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编辑:小何
北京白癜风康复中心北京正规治疗白癜风多少钱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zz/10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