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预测指出,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预期寿命的延长,心血管疾病将一直是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世卫组织数据显示,每年全球约有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约占总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其中80%发生在低中收入国家。而在这些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中,有万死于高血压并发症,至少有45%的心脏病死亡和51%的脑卒中是由高血压导致。高血压已成为全球疾病负担最重的疾病之一。
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2.7亿。在检出的高血压患者中,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36%,23%,6%。也就是有三分之一的患者知道自己血压高,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不足四分之一,只有6%的患者得到了控制。因此,我国高血压管理十分令人堪忧,高血压管理的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
高血压的危害高血压是最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很多人患了高血压只是偶尔感觉头痛、头晕,甚至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因此不重视高血压的治疗。但事实上,高血压最可怕的危害是它所导致的重要脏器的损害——长期高血压可能引发心脏病、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眼底病变甚至失明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有数据显示,发生心梗的患者中69%有高血压;发生卒中的患者中77%有高血压;发生心衰的患者中有74%有高血压,此外还可能引发一些严重的心律失常,如房颤的发生风险增加。因此,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不对它进行积极防控,后患无穷!希望全社会对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要重视、重视、再重视!
危害一:冠心病
高血压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病病人患冠心病的危险是正常者的2倍,长期高血压不治疗,有50%死于冠心病。
危害二:糖尿病
在糖尿病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病率是正常人群的2倍。糖尿病与高血压并存相当常见,它是病人发生动脉硬化和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
危害三: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高血压的常见并发症,流行病学研究表明40%—50%的心衰起因于高血压。血压越高,又没有治疗,发展为心衰的可能性越大。有人对例高血压病人随访14.1年,有例发生心衰,高血压已被认为是导致左心室肥厚和心肌梗塞的主要危险,而左心室肥厚和心梗可引起心脏功能不全,因此,高血压在心衰历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危害四:高血脂
有人研究高血压与总胆固醇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密切相关,血脂代谢紊乱,使心血管病的危险性和发病率明显增加。
危害五:肾病
在人类,肾脏参与高血压的形成与维持,反过来,肾脏又因血压升高而损害,长期高血压没有治疗,可引起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或加速肾实质的破坏导致原发或继发的肾脏疾病。
危害六:周围动脉疾病
高血压使间歇性跛行的危险增加3倍,可能是因为血压升高使某些特定的部位如下肢动脉、颈动脉、冠状动脉硬化加速,导致下肢动脉发生缺血、营养障碍,甚至坏死。
高血压可以损害眼底动脉、发生各种视网膜病变,影响视力,严重者还会出现失明。一般情况下,眼底病变多发生在长期高血压的病人身上,但如果血压急剧升高,也有可能发生一些急性的眼底病变。
危害七:中风
高血压脑卒中的发生率是正常血压的7.76倍,还有研究表明,降压治疗可使中风发生率降低40%,冠心病危险降低15%。
危害八:左室肥厚
在所有高血压病人中,有20%—30%可查到左室肥厚,轻度高血压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比正常血压增多2—3倍,而重度高血压可达10倍。左心室肥厚是心梗的一个潜在危险因素,并影响左室收缩功能,因此高血压左室肥厚是一个与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的重要危险因素。
危害九: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的危急重症,病人性命就在须臾之中,而发生主动脉夹层的主要诱发因素就是高血压。主动脉夹层,顾名思义是指由于主动脉内膜局部撕裂,内膜逐步剥离、扩展,在动脉内形成真、假两腔。形成夹层的主动脉特别不稳定,极易在血流冲击下发生破裂,一旦破裂几乎没有抢救可能。 主动脉夹层死亡率极高,从发病开始,每过一小时,死亡率将增加1%,也就是说48小时之后,只有一半的患者存活。在我国,高血压是导致主动脉夹层的最主要原因,大多数患者都诉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并且血压没有规律的监测和控制。
高血压预防的好处高血压危害非常大,但是它可防可控。首先是“防”,也就是说要早筛查、早诊断。35岁以后应定期检测血压。有的人可能患高血压病的风险更高些,比如肥胖、缺乏体力活动、长期高盐、高脂肪饮食、吸烟饮酒,工作压力大或情绪容易紧张激动、有高血压家族史等,这样的患者更应该注意定期检测血压,35岁以上每年测一次。也就是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才能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早诊断、早治疗,防患于未然。
其次是“控”,即严格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研究显示,降压治疗可降低心力衰竭风险超过50%,脑卒中风险35-40%,降低心肌梗死风险20-25%,因此降压治疗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危害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当然,降压治疗不仅仅是吃上药就万事大吉了,还要看所服用的药物是否可以有效控制血压,也就是医生们会提到降压要“达标”,通常我们认为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收缩压mmHg和舒张压90mmHg以下,如果患者年纪比较大,比如超过80岁了,那么收缩压可以放宽到mmHg以下。总之,治疗要达标,保证血压长期平稳,才能更好的改善预后。
服药的误区误区一
是药三分毒,药物“伤肝”“伤肾”,能不吃就不吃,能少吃就少吃。
所有的药品在正式上市之前,必须经过一系列临床试验的验证,在健康人及患者中充分观察其安全性和疗效,是有安全保障的。不要被药物说明书上所列的药物不良反应“吓到”,药品被允许上市,说明不良反应对人体影响小,或发生率极低,是安全的。比如1万个人里任何人出现任何一种不良反应都会记录到说明书中,但发生的概率非常低。药物要经过肝脏或肾脏代谢出体内,但并非伤肝伤肾不能服用,疾病患者的肝脏或肾脏已有问题,医生会根据药物特点、以及患者肝脏和肾脏情况选择药物。而不能惧怕对肝肾造成损伤而拒绝服药。比如对于某些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服用某些降压药物反而对肾脏功能起到保护作用。从另一方面说,吃高血压的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危害,远小于不吃高血压药引发心梗、脑梗等危害。因此,建议患者遵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发生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时,及时告知医生,调整用药,避免自行停药。
误区二
有症状才服药,或吃着药没有症状就不监测血压。
有的患者仅在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时才服用降压药,一旦症状消失就停药;还有些人倒是能够坚持长期服药,但吃上一种药后几乎从不监测,认为只要吃上药、头不痛不晕就没事了。这也是不对的。
1高血压被称为“无声杀手”,因为大多数患者没有任何症状,但是血压升高,对于心脑血管的危害却是持续存在的,还是需要积极治疗,不能根据症状有无决定是否服药。高血压的治疗原则之一是长期平稳降压,如果一会儿吃药一会儿不吃,造成血压大幅度波动,对患者极其不利。因此建议首选长效药物,确保一天24小时体内药物有一定的浓度,使血压平稳控制。但长效药物通常价格较贵,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一些很便宜的中长效药物也一样可以发挥作用,比如:尼群地平、阿替洛尔合用,每日早晚各一片,同样可以平稳降压,有效覆盖清晨(6-10点)血压高峰区,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2只要吃上药,没有症状就不监测,可能血压并未达标。应以降压达标为根本,只有控制在/90mmHg以下(80岁以上在/90mmHg以下),才能真正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因此要定期监测血压,及时调整用药。
误区三
害怕高血压用药一旦用上就得一辈子服药。
高血压用药确实是长期的,除非是有明确原因的高血压(比如肾血管狭窄),原发性高血压不可能治愈,终身服药,将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最大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就是最好的治疗。这不是“药物依赖”,而是高血压就应该坚持长期治疗。但并不是一天都不能停,比如夏季天气热,血管舒张,再加上大量出汗、血容量下降,血压水平可能适当降低,降压药物可以根据血压水平减量或停用一段时间,冬天天气寒冷,血管收缩、血压上升时,要及时增加药物。因此应该注意监测血压,定期看医生调整用药。
误区四
血压突然升高,舌下含服心痛定等短效降压药物快速降压。
有的病人在偶尔出现突然的血压升高时,比如收缩压超过mmHg,会非常紧张,往往希望服用快速降压的药物尽快把血压降下来,比如舌下含服硝苯地平片(心痛定)。而实际上这对病人而言可能是危险的,应该禁忌,原因是舌下含服心痛定时,药物经过舌下静脉直接吸收入血,血药浓度迅速增加,可能导致血压短时间内急剧下降,有些患者就可能出现脑供血不足等症状,比如突然晕倒,是很危险的。另外,提醒广大患者,出现突然的急剧血压上升,特别是伴有明显症状时,应该尽快就医,因为如果合并不同疾病,降压治疗的策略是不一样的,自行在家用药是不安全的。
避免出现这些并发症的方法就是尽早发现、及早控制高血压。不要因为担心降压药的副作用,而不治疗或者采用各种保健仪器或者各种疗效不明的“天然疗法",不仅达不到降压的效果,反而会延误病情。
高血压本身的危害,比降压药的副作用严重得多。都说态度决定命运,对待高血压,态度决定生命。
有效管控血压,余生请对自己好一点。
重要说明:本系列文字为医学科普知识,其内容须有专业医生进行相应解读,不建议非医人士擅自据此进行宣传活动,禁止非授权下的依据此文的商业活动。
免责声明:本篇文章主要目的是普及相关知识,让广大患者了解疾病的相关问题,以及一些康复指导意见。如果病人出现明显不适,医院就诊,不可依据此文自我诊断或治疗,特此声明!另,图片和部分文字取自网络,不用做商业用途,有版权争议请与作者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zz/25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