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是第26个“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的主题是“防疫抗帕、全程管理”。

  帕金森病是一种好发于老年人的常见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目前我国的帕金森病患者已达万人。帕金森病随时间推移,症状会逐渐加重,到中晚期时,患者会出现表情呆板、弯腰驼背,还伴有吐词不清、言语不畅、流口水、肢体疼痛、易出汗、大小便不畅、失眠甚至出现精神抑郁等症状,逐渐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医院(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王少颖介绍,帕金森病治疗应充分体现个体化、精细化、长期化诊疗策略,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情况,就要有不同的治疗方案,而这恰恰就是帕金森病治疗的关键所在,也就是常说的“个体化”治疗。

病例介绍

  72岁的闫奶奶是一名退休教师,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情绪低落、心烦不安,兴趣减低、主动性差,社交活动减少,曾被诊断为“抑郁状态”“焦虑状态”,间断口服抗精神类药物治疗。5年前,出现肢体发僵、运动迟缓,从左侧开始,左上肢做精细动作时笨拙,行走时左下肢发沉、发僵,左侧摆臂减少,且上述症状不断加重,慢慢发展到右侧肢体。1年前,闫奶奶逐渐出现行走困难、启动费力,身体前倾明显,步态不稳,并出现左手静止性震颤,情绪障碍加重,反应变慢,并偶有夜间幻觉,在抗抑郁、焦虑的同时,口服美多巴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近期,闫奶奶觉得自己症状越来越严重,经人介绍到医院(医院)神经内科就诊治疗。

  治疗前:轮替、对指及步态

  治疗后:轮替、对指及步态

  经仔细询问、结合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同时进行科学评估(左旋多巴负荷试验、UPDRS评分进行系统评估),明确闫奶奶为帕金森病(HOEHNYAHR分级4级)。根据闫奶奶病情,王少颖为她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住院治疗期间,及时调整药物种类、剂量和用药时间,加上药物联合康复和心理疏导综合治疗,13天后,闫奶奶出院,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王少颖介绍,帕金森治疗既应遵循一般原则,也要强调个体化特点,不同患者的用药选择不仅要考虑病情特点,还要考虑患者的年龄、职业状况、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用药剂量应以产生满意疗效的最小剂量,必要时根据病情缓慢增加剂量。由于帕金森病目前应用的治疗手段只能改善症状,不能完全阻止病情发展,更无法治愈,因此,治疗不仅立足当前,还需长期全程管理,以达到长期获益。不同作用机制(针对多靶点)的药物小剂量联合应用,力求疗效最佳,维持时间更长,避免急性不良反应和运动并发症的发生。

  医院(医院)神经内科是河北省神经内科质量与控制中心成员单位,中国卒中中心联盟成员单位,中国帕金森联盟成员单位,首批加入河北省溶栓地图单位,医院远程医学服务体系,携手开展远程会诊等远程医学服务。目前设有卒中病房、静脉溶栓病房、神经内科门诊、帕金森门诊、卒中高危人群筛查门诊。

  神经内科以脑血管病(卒中、头痛、头晕)、帕金森病、痴呆、失眠、抑郁、焦虑、周围神经病、良性位置性眩晕等综合治疗为特色,重点开展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技术,脑卒中的规范二级预防,脑小血管病的临床研究,帕金森病的诊断、评估及治疗;注重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早期筛查及治疗,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

服务

-

-

专家简介

  王少颖 医院(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河北省神经内科质量与控制中心专家组成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秘书、河北省中西医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帕金森病及相关疾病学组副组长、河北省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专家组成员。

  擅长脑血管疾病、帕金森病、失眠、抑郁、焦虑、痴呆、周围神经病等疾病治疗;在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帕金森病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及运动并发症的综合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文字整理/刘俐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zz/255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