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传:“最凶险的34天来了,从8月21日出伏到9月23日秋分的这34天内,要当心脑血管病爆发!”——这是真的吗?

早晚凉飕飕中午“热死牛”

上周(8月21日),漫长的三伏天正式说“拜拜”了,难熬的酷暑天气也随之渐行渐远。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最频繁的时候已悄悄到来。

这段时间,一天中的气温跨度最大可能达10多度,早晚凉,午间热,昼夜温差逐渐拉大。“早晚凉飕飕,中午热死牛!”就是民间对这种巨大温差的生动描述。

脑血管病患者的“多事之秋”

这样的昼夜温差,最受影响的就是血压波动。医院神经内科专家李振并主任表示,处在一冷一热的环境时,人们容易睡眠变差,情绪波动,抵抗力下降。早晚的凉意还可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造成血管负担加重。对于脑血管病患者来说,可谓真正意义上的“多事之秋”。

“大家都知道,每年酷暑严寒时节,容易出现脑血管病意外。其实夏秋交替时间,也是一个脑血管病,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集中爆发期。”李振并主任补充道。相关急诊研究数据也表明,在80例脑血管病患者样本中,脑梗死(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集中发生在夏秋季节,年龄段在50-66岁,以男性中老年患者居多,发病高峰时间为上午9:28。[1]

血压“维稳”很重要

在李振并主任看来,民间关于脑血管病“最凶险34天”的说法,虽有一定的“博眼球”效应,但也不是空穴来风。

那么,夏秋之交大家该如何安然度过呢?

李振并主任指出,即使未发病,也应该做好以下几点,防患于未然:

1

?

1.严格控制血压

患脑血管疾病的人群要坚持定期测量血压,遵照医嘱按时服药。千万不要觉得血压没升高就擅自调整用药甚至停药。另外,一旦发现血压波动变大,应立即就医。

2.保证充足睡眠

出伏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秋乏”。想要减缓“秋乏”,睡眠尤其要充足,最好比平时多增加1小时睡眠。长时间熬夜或者说没有充足睡眠时间的话,会引发血压升高,诱发脑血管疾病。

3.合理饮食避烟酒

适量食用具有滋养补益的食物,如富含维生素的西红柿、能降血脂又清凉解暑的黄瓜等新鲜蔬果,但不要过度摄入生冷、冰冻食物。入秋后,建议每天吃一把坚果(10-20克),《英国医学杂志》研究发现,榛子、核桃、杏仁等坚果类食物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有助于调节血脂。另外,要尽量做到戒烟戒酒。

4.少量多次喝足水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轻体力劳动者女性每天饮水至少毫升,男性毫升。这个季节每天少量多次喝-毫升水为佳。人体血液最黏稠的时间段是半夜到清晨,睡前喝半杯水,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脑血管病风险。

5.及时增衣防寒保暖

出伏后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ipm.com/zcmbjc/222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